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这一指示更加突出了新型工业化在现代化进程的战略定位和重要意义,也为全面推进新型工业化指明了方向。进入经济发展新时代,新型工业化呈现出哪些新特点新趋势,要完成哪些新要求新任务?
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科技创新是驱动工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也是工业制胜的“牛鼻子”。只有科技领先的工业化,才是坚实的工业化。因此,在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中,必须要引导传统产业,以科技创新为牵引,应用新技术,创新新产品,丰富新供给,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将协同发展。
新型工业化避免过度关注“新型”,需先“工业化”后“新型”。目前,不少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新型”,大力招引战略新兴产业,存在“过度重视先进产业、绿色产业”“一刀切式的淘汰传统产业”的问题,导致出现“新产业动能未形成、旧产业动能已丧失”的发展窘境。
因此,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要形成结构合理的产业组合。不同的产业组合将直接影响区域发展的动能系统,必须坚持“先立后破”发展导向,优化巩固存量产业增长动力,逐步进行动能迭代和更新。为有效推动新型工业化,需优化区域三产的产业结构比例,避免过度“工业化”和过度“服务化”。同时,要坚持构建周期性互补型产业,既要发挥主导产业的带动性和示范性,又要平衡主导产业周期性波动,避免因周期波动造成区域经济波动。
不少地方政府存在着“一个企业就是一个行业”“一个企业就是一个集群”“企业集而不群”的特征。比如,不少地方政府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一个行业的增加值数据仅有1家或少数几家企业构成,且企业之间协同很弱,一旦单个企业业绩受到影响,将直接影响到地方工业增加值。
因此,新型工业化更加关注产业要集群化、规模化发展,以龙头企业为带动,引导其延链补链发展,打造规模化集群,形成产业协同效益,构建产业生态系统,以“系统优势”平衡“单点”的波动性。
专精特新已成为地方政府推动发展的重要抓手。目前,地方政府更加理性,在通过科技创新、结构优化、集群发展形成稳定的发展动能基础上,更加关注打造具有区域特色化、差异化竞争优势的专精特新产业集群。为更好的发展专精特新产业,有必要引导产教融合、产学融合,推动“科技-产业-资本”全链条转化。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已成为区域发展共识。新型工业化将更加构建“绿色能源-低碳产业-零碳园区”多维共生的绿色低碳发展体系。能源端,鼓励发展新型能源,提供绿色功能供给。产业端,引导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转型升级,招引绿色化、低碳化产业。园区端,注重打造绿色园区、低碳园区,实现园区零碳化发展。新型工业化更加关注产业与产业、技术与产业之间的融合。在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中,必须要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相融共生、互促共进,通过发展现代服务业,提供服务业增加值,降低单位能耗,提高工业化发展效率,为新型工业化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必须要加强数字化、智能化与工业企业的融合,提升产能发展效能。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单纯依靠“内生性”发展将难以构建新型工业化体系,地方政府更加关注与其他区域的承接、协同和联动。一方面要主动承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先进城市外溢产业,另一方面承接周边核心城市外溢产业。
新型工业化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要统筹各种资源、凝聚各方力量,而非简单的依靠某一部门。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过程中,有必要通过成立新型工业化推进委、链长制等方式,配置高能级领导班子,建立协同推进机制,提高组织协同效能,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社会参与”的协同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