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周期分析,只能告诉我们曾经发生了经济周期,却无法告诉我们未来会如何发展,因此对于企业经营管理发挥不了什么作用。
——德鲁克《管理的实践》
在经济下行期,经济周期理论成为很多学者讨论的热点,各种经济周期分析模型一时间成为热点词汇,而对于始终处于周期中的企业而言,往往无所适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与流行的“经济周期论”相比,70年前德鲁克就提出“要摆脱对经济周期依赖”的观点,观点核心论据就是:一个经济周期对于一家企业来说太短了。
言下之意,如果想做一家基业长青的企业,那么必须摆脱对经济周期的依赖。鉴于此,德鲁克提出了企业摆脱经济周期依赖的三个分析方法。既然经济波动是不受控制的,那么企业是不是可以按照以往的经验,想到可能发生的最坏情况,以及这种情况下,企业要维持经营的最低收入(或利润/现金流)呢?这就是底线思维。
基于底线思维,我们不需要去研判目前我们处于经济周期的哪个阶段,因为我们已经想好了最差情况下的应对措施。
这种思维方式,本质上是基于风险控制的底线思维逻辑,类似于极端情况下的压力测试,这种思维方式虽然不能指引企业更好的发展,但是却可以让企业活下去。
更加形象的比喻则是这样一个场景(见下图),我们不要去考虑目前的情况处在周期的哪个阶段,而是把企业的历史经营结果当做变量,找出这个变量的上限和下限(最好和最坏的情况),并在上限和下限之间做决策,这样我们可以把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区间分析,显然是不够的。历史上总有一些非经济因素,在影响经济发展。德鲁克认为,企业正是基于这些已经发生的,却能够影响未来的基本因素,才做出的正确决策,并决定是否进入或退出一个新的领域。
以人口为例,人口结构的变化,可以当做一个非经济因素,而这个因素却会告诉我们企业经营应该进入或退出哪个领域。比如,人口老龄化,可能就是某些企业进入养老产业的基本要素;而结婚率和生育率的下降,可能就是某些企业退出幼教领域的基本要素。
简而言之,所谓“要素”,亦可以理解为“前提”。要素分析法,也是我们进入或退出某个领域的基本前提的分析,一旦前提成立,企业便可据此,做出决策(见下图)。

同时,德鲁克也指出:基本要素分析是一个最佳的分析方法,但也并非完美。换句话说,任何事情都不一定在未来必然发生,即使必然发生,我们也无法预计其发生的时间,从而让我们不知所措。因此,我们决不能仅仅依靠基本要素分析来做决策。第三个用来摆脱周期依赖的方法就是:趋势分析法。如果说,基本要素分析法研究的是事情“为什么”会发生,那么趋势分析法,则关注的是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到底有多大。
还是以人口老龄化为例,按照目前的生育率和死亡率来看,未来的趋势是怎样的?我们是否可以画出一个趋势曲线,这个趋势可能会受到周期影响,但是更长的时间上看,则是一个趋势。而借助这个趋势,我们可以做出更加科学和长远的决策,进而避免短期机会主义(见下图)。

上述三个分析方法,总结起来,正好是基于过去、现状和未来。
基于过去的分析,主要是经验主义。以经验为依据,来判断最好和最坏的情况,比如防洪工作,基于历史上已经发生的最高和最低水位,来做准备工作,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洪灾风险,特别是没有出现新的全球性气候模式之前,这样的决策是行之有效的。
基于现状的分析,则是找出已经发生的非经济事件,这个事件将产生哪些影响。前文提到人口的变化对于产业进入的决策发挥着关键作用,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案例,当前已经进入老年社会,且年轻人不愿意生育,这两个新的基本要素,对我们的决策有哪些影响。
基于未来的分析,则是趋势分析法。一旦趋势已经形成,那么自然就摆脱了原有的经济周期,一旦我们能够把握新的趋势,那么我们就可以战胜周期,赢得未来。
即使,上述三个分析方法非常行之有效,但是德鲁克最终还是认为:
企业真正的安全保障,是未来的管理者。因为,任何基于未来的决策,都是一种预期,都有可能出错,而我们需要的就是能够基于环境变化而做出正确决策的管理者。
不管经济预测的理论多么完备,分析多么周密,工具多么好用,企业管理最终要回归到以人为本,强调人的因素,而其中管理者起到决定性作用。除了本文所介绍的三个分析方法之外,最终能让一家企业摆脱对周期依赖的秘诀,则是不断地培养管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