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一个新产品或一个新业务,“一招鲜”可以十年都赚钱;但最近两年,明显感觉,产品上新、模式创新之后,好像一两年就不行了。
这是企业家今年抱怨最多的。
为何如此?
答曰:内卷!
但是,内卷的背后,又是什么?
我的理解是——“创新的折旧速度”正在加快。
折旧,本来是一个财务上的表现,指的是资产折损,某个资产一次性投入,成本可以分摊到五年,甚至十年;在十几年前,对于传统企业来说,资产是企业赚钱的核心来源,因为供不应求,有产值就意味着有一切。但现在科技时代,服务业时代,“创新”也变成了一种资产。
一个企业要创新,就得投入费用、脑力、资源甚至时间。但在财务上,对“创新”这个概念并没有非常严格的财务指标来衡量,到底体现到财务报表上什么是创新能力。研发费用不完全创新,无形资产也不完全等于创新,商誉更不等于创新,可以确认的是,对当前的新科技、新服务的公司来说,创新无疑是一种核心资产,一种隐形资产、一种非货币化的资产。这种资产会带来企业竞争优势,优势会带来现金流。
但现在,在企业竞争的一线,明显的感受是:“创新”这个资产,正在加速折旧。
过去十几年,多少企业一招鲜的产品带来的产业帝国,这两年都在松动,创新带来的领先红利,和十年前相比,是有显著衰减的。现在“一招鲜”这件事,可能一两个季度能管用就不错了。创新折旧时间越来越短,不论是产品还是模式,但凡有小创新,只要验证有效果,立马一堆人跟进。
一个直观的例子,比如社区团购,大大小小,林林总总,商业模式近乎一样。创新不够,运营来凑;运营短板,资本来补,各种大佬都纷至沓来,其实都是在存量市场中不断搏杀。再比如美妆行业、电动车、碳中和等等,无不如此。包括我自己所在的知识付费领域,一旦有模式创新,马上就有人跟进。
这种创新折旧加速的一个直接体现,就是在某个领域中,一些创新的企业崛起的速度特别快,但是因为“创新折旧”的速度也在加快,所以可能它们倒下的速度比崛起的速度更快(此处就不举例了,大家自行脑补),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这种创新(尤其是非硬核创新)带来的竞争优势,无法持续。
创新折旧在加快,到底是什么原因?
我认为主要有几个关键:
一是从整个经济的总量的大周期来看,我们在经历一个从高速到低速的过程,虽然短期因为疫情带来波动,但整体看,我们是处于整体降速的环境。
尤其是疫情之后,经济复苏之后,我们从经济振兴环境回归正常状态,GDP增速一季度是18%,二季度估计在10%左右,全年GDP增速是6%左右,社会零售总额到现在跨期依旧没有恢复到2019年的增速水平,这意味着什么?总量增长在减慢,这是一个逃不开的周期事实。
增长是结构化的,放缓是整体性的。这种结构化增长又会导致创新折旧的加快,可能以前一个创新模式可以吃遍整个市场,一招打遍全国,但是现在这个新市场可能慢慢意味着你只能在一个小市场里发挥作用。
二是因为存量竞争的加剧,大吃中,中吃小。大公司去吃中型公司的份额,中型公司去挤压小公司的份额,产业在整合,创新在同质化。
其中最大的特点是,大公司的创新小公司学不来,但是小公司的创新,大公司理论上都能做到;除了部分组织效率的因素以外,小公司能做的事情大公司基本都可以做。
这就意味着存量时代,大公司没有增量机会的时候,大公司的创新是两种,一是小公司怎么创新我就怎么创新,二是除此之外还可以做更多,这对小公司来说确实压力山大。
中国有硬核能力的都是些百亿、千亿的企业,它们必须把产品做到极致,甚至垄断,才能把成本降下来,才能拿出超额利润做研发。所以导致小公司不敢投创新,不敢大额去研发,而小额研发、小额创新在做的就是很快折旧的研发。
大公司持续投,竞争优势还能持续匹配,大公司迟早会把小公司吃掉。小公司投不投研发可能都会被吃掉,但是又不得不投,这是小公司面临的尴尬处境。最终能持续投入创新的,还是那些产业链上强势、不缺钱的、短期没有生存压力的头部公司。创新折旧之后带来的结果是强者恒强。
三是很多创新其实并不够“硬核”。尤其是国内很多公司的创新,其实是应用创新,而非原研创新,创新一旦非硬核,被模仿了都没什么办法。以中国的软件行业为例,更多做应用开发的,做项目实施,甚至很多软件公司其实是生意关系,一年能挣个几千万利润,已经是很好的状态了,以前这些公司吃的就是经济增长红利的饭,但现在经济不增长了,大公司来抢饭吃,除了能嘴巴上骂两句,其实也没什么其他办法。
四是中国有很多生意,其实本来就是机会主义之下生长出来。机会主义的生意,天然就带着机会主义的基因,机会主义的基因在面对创新折旧这件事情时,天然的反应是机会不好了,而不是认为自己创新能力不行了。假如一个老板是挖矿出来的,最后挖矿不赚钱了,他只会觉得是时运不济关系不到位,他们没法继续创新,基因中本来就不自带创新能力。
所以,创新折旧加速这件事情,未来N年,可能都是一件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大趋势。创新折旧加速这件事情带来的最大的变化,就是让每个人、每个企业都没有了安全感,因为以前创新管10年,现在创新管10个月,10个月之后就得继续创新。
那创新折旧加速之后,怎么办?
企业怎么办?个人怎么办?其实都是一样。
想来想去,感觉好像有这么几个点,可以去思考的:
1、思想认识,做好自我革新的准备,不但是老板,还包括所有的高管、副总。相比之下,老板是第一责任人,责无旁贷,容易懈怠的是高管。工作十年,看了这么多企业之后,我发现所有的企业最开始的迭代,首先是从认识上产生懈怠,其次变成流程上的懈怠,然后是产品竞争力的懈怠,最终是财务报表的崩溃,如何让那些已经完成财务自由的高管们,心无懈怠,这不亚于一场企业内部的思想革命。这是一场全新的挑战,这意味着有一大批思维陈旧、动能不足的企业家与高管要被淘汰。
2、不但要创新,还要持续创新。持续创新,其实就是进化,把“持续创新”变成一种生活方式,生存方式,底层竞争力。就好像自己做的事情虽然别人也能做到,但是每次都能快一步,一次快,次次快,持续的创新带来的进化能力,也是核心能力。
3、不但要持续创新,还必须要硬核创新。现在唯一能够抵抗内卷的就是硬核创新,你必须能做别人做不了的,而不是简单做别人还没想到的。别人没想到的,一看你做了他就想到了,所有常常有种说法,叫做“创新最后就是一层纸,捅破了就破了”,但仔细想想,创新的壁垒如果只剩下一张纸那么薄,那还真是不够硬核。
4、硬核创新有三种,一是原研创新,二是经验能力,三是时间沉淀。原研创新主要是硬核科技,在当前大环境下,硬核科技是一切行业持续竞争力的根本所在。除了原研创新外,经验能力也是一种硬核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一些以经验、能力、判断力、方法论为主导的行业,这种能力无法反映为某一种配方或者某一串代码,但是这种“会vs不会”、“能vs不能”的能力,确实客观存在,这种经验能力其实也是原研创新的底层能力。再者,是时间沉淀出的硬核创新,有一种壁垒,是时间无法跨越的,必须经过积累,甚至在这种竞争力面前,资本都会显得苍白无力。
作为一家企业的老板,其实可以好好思考,你的公司,硬核创新,到底是这三者中的哪一者?如果一个都不沾,建议不要轻易启动资本运作。
创新折旧,对产业是这样,对企业是这样,甚至对个人在职场里也是这样。以前你有某一种竞争力,老板就很依赖你,这个能力能给老板解决问题。但是这几年,老板压力也大,他对你核心能力的依赖变得没有那么强,他需要找新的能力。当新的能力出现之后,对老能力的需求不再那么强的时候,你的核心能力的折旧也是在加快的,这就是我们现在面临的真实情况。
总之,一句话:创新折旧加速,带来的结果,不是不要创新,而是要更快创新,持续创新,硬核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