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一号文件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而打赢脱贫攻坚战与乡村振兴战略相辅相成,农业产业发展正式从“量”的达标向“质”的发展逐步落实。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农业发展的目标也在升级转化,从脱离经济收入方面的贫困向着生活质量提升及农民全面发展的转变,对于农业农村农民的全面提升也将步入全新的发展阶段。
与此同时,我国消费者对于农产品的需求也早已完成“吃饱—吃得安全—吃得健康”三个阶段的转变。巨大的消费需求与产品品质之间存在断层。其中县级公用品牌的落实将更好地搭建其沟通桥梁,但在品牌打造过程中仍有许多实际问题亟待解决。
国内公共品牌数量众多,承接主体由最开始的省级区域公共品牌逐渐下沉到市级乃至县级。与省市级公用品牌相比,县域公用品牌由于下沉范围逐步接近销售端、生产加工大户乃至农民,其受产品端影响更大。产品些微的不稳定都将影响公用品牌的声誉,也会波及其他产品品牌发展。相应的,从初始农副产品向有公用品牌保障的产品转换过程中,加工设备的更新升级、田间管理的规范化和精细化、生产过程中清晰明确的业内标准等,都将直接影响到县域内同类型产品的品质。夯实产品品质是打造好县域公用品牌的基础。
公用品牌建设要想实现从0到1的跨越,需考虑的细节更多,过程更为艰难。在公用品牌要素合法性层面,商标、地理地标注册流程及产品生产包装审核均需考虑;达成要素合法性后,公用品牌的管理细节也需逐一突破,比如包装形象如何管理、产品及直营店上各品牌要素如何设计、各发布会及与C端接触较多的会议上品牌要素的如何规范管理等。
现阶段县域公用品牌的露出多采取产品展销会、对接会的形式,这对短期内解决县公用品牌的产品产量、提升公用品牌效果是有效的,但对于充分发挥品牌作用尚有一段距离。归结起来是在落实过程中县级品牌管理人才的缺失,基层工作人员对于县级公用品牌的效用理解有限,其更专注于短期成效,再叠加人员其他工作压力使其更无暇顾及品牌效能的长期释放。
这些情况对县级农产品公用品牌来讲是机遇与挑战并存。通过倒逼生产加工能力的提升,对于农产品生产加工能力的提升、产品质量提振、提升现代农业管理水平都有积极的意义。农产品在二次加工生产后将产出品控更稳定、产量更高的产品。而近些年发展出的产融、产保结合的县公用品牌运营路径,将从资金层面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盘活公用品牌的路径逐渐多样化,期待县域公用品牌活用多元化手段在更微观的层面撑起不一样的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