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总机:010-8410-8866
业务咨询:​400-093-2688
【产城原创】产业互联网管窥:由蚂蚁金服风波引起的思考
来源:和君产城发展事业部 | 作者:和君集团合伙人 翟战平 | 发布时间: 2021-03-22 | 1619 次浏览 | 分享到:
产业互联网管窥:由蚂蚁金服风波引起的思考

【产城洞见】自从马云在上海外滩金融论坛上发表了那个极富争议的演讲以及之后被称作史上规模最大IPO被叫停以来,我的朋友圈也被一系列的议论所刷屏。各种站队、多种意见交织在一起,莫衷一是。也有相熟的朋友征询我对此事的看法,我一向对街头巷尾热议的热点事件进行是非评判和品头论足不感兴趣,甚至于是有些反感的。相信熟悉的朋友也都清楚,现在自媒体风行的互联网舆论传播环境下,什么样的声音都很容易被误读、被站队甚至被刻意的曲解。不过作为一名长期从事产城战略咨询的咨询师来讲,我还是想谈谈透过这件事本身,其背后的时代变迁,并由此揭示出的企业成长逻辑和经营密码,以期能为诸位企业家和政府领导有所启迪。


NO.1


缘起:蚂蚁金服缘何变成了“马已今服”


要弄清楚蚂蚁金服风波背后所折射出的大时代变迁之趋势,我们不妨从蚂蚁金服所处的行业内发生的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行业外所发生的变化两个方面进行剖析。


首先,我们从蚂蚁金服所处的金融服务端来看,暂且不论蚂蚁金服是“科技”的标签还是“金融”的标签,其作为继阿里成功打造了以淘宝和天猫为代表的消费端平台之后的金融端科技服务平台的定位,恐怕没有多少人能够质疑的吧。曾经扛着“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的大旗对消费端的成功整合与赋能,让蚂蚁金服对通过科技手段赋能与改造金融服务端的效率,充满了充足的自信。站在提升金融端服务效率的角度上,当然有充分的理由提出“如果银行不改变,就改变银行”的豪言壮语。再加上我们国家金融端诸多的客观因素和历史原因所导致的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天然短板,对蚂蚁金服而言,改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赋能实体经济发展就有了足够的理由,并由此占据舆论高地,在“发展就是硬道理”的指引下,马云的发言中似乎也顺理成章了很多。从消费端平台的打造延伸到与之强关联的金融服务端的构建,用消费端平台所产生的大量信用数据,作为金融端风控的依据,来构建全新的金融科技服务体系,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曾经消费端平台构建的所有经验,让阿里对构建金融端服务平台充满了信心。但消费端平台的模式真的能适应金融端平台的需求吗?金融端服务平台,真的只是为消费端平台所涵盖的实体经济服务(姑且将阿里平台上的中小企业看作是实体经济吧)这一条途径吗?似乎没有那么简单。


要想弄清楚金融端平台的属性。我们有必要来看一下阿里为它所处的行业之外的社会,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通常来说,一个行业变革公司总会呈现强烈的“鲶鱼”效应,在推动行业变革产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也会对行业众多利益关联方产生明显的“涟漪效应”。就拿淘宝、天猫所代表的消费端平台来说,在我们享受网上购物便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诸多中小商户陷入到挣流量不增收、沦为给平台打工的角色;大数据杀熟也开始越来越多地触及到普通消费者;被大数据驱使并锁在怪圈中的外卖骑手——曾经的屠龙少年好像正在一步步幻化为“恶龙”。同样的,蚂蚁金服所代表的金融端服务平台,我们一方面在享受互联网支付无与伦比的便捷的同时,也同样必须忍受由此带来的“涟漪效应”的冲击——对于大厂打工人来说,“996是福报”;对于步入社会的年轻人,“超前享受,透支未来”是新风尚;对于平台上关联的中小企业,是“信用绝好”的优质放贷对象;对于银行来说,是“当铺思维禁锢的新时代恐龙”。公司的体量越大,涟漪效应越强。对于体量超万亿(按照之前IPO来算差不多两万亿,差不多是中国GDP的百分之二)的蚂蚁金服而言,其强烈的涟漪效应正在带来越来越的社会问题,正在社会层面制造出越来越多的“不平衡与不充分”的矛盾。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就牵出一个很值得思考的深层次问题:如果站在行业视角看,淘宝天猫、蚂蚁金服是创新者、是效率提升者,代表着行业变革的进步力量。但如果我们跳出行业,站在更大尺度的社会层面来看,淘宝天猫、蚂蚁金服就像是不受控制的细胞一样,在放大社会问题、加剧各关联方的冲突,而这些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蚂蚁金服不仅无意于解决它,甚至还在用其强大的创新力、影响力和执行力在撕裂它、加剧它,这种视角下的蚂蚁金服,就不能不服从监管了,不能不从大局考虑来服从放慢速度了,这或许就是蚂蚁金服变成“马已今服”的原因吧。


NO.2


剖析:不同量级上市公司的格局与初心


对于中国企业来讲,似乎有一种天生的“做大做强”的冲动,这也很正常。但多数企业家却很少思考不同量级规模企业,它意味着什么?他的事业格局是在哪里展开,不同量级的企业竞争方式、经营理念到底有什么本质性的不同?也就是说,多数企业家都只关心企业本身的效率问题,缺甚少关注公司外、产业外、行业外因公司而产生的“涟漪效应”。
下图是王明夫先生在最近的《市值管理公开课》上分享的一组关于企业市值的数据。就国内四千余家上市公司而言,市值超千亿的仅109家;超百亿的总计2272家,占比超半数。不同量级意味着企业在企业江湖中的地位。这张表可以看做是“企业江湖的英雄榜”,当令所有具有“做大做强”梦想的企业家所倚重。


但我今天想更多关注这张表之外的“涟漪效应”。绝大多数上市公司都会关注在这张表上排位涨落,但对于不同量级公司,究竟意味着什么?其生存的空间和土壤是什么?现有的事业格局能不能容纳长大后的企业体量?公司的经营重心是否需要调整,都不够重视,甚至是漠不关心。
就我多年从事一线战略咨询与管理咨询的实践体会来看,不同量级的公司,并不是简单的数量的扩张,不是简单的数字相加,而是从事业格局、经营理念、核心竞争力构建等方面有着本质的不同,不是量变而是质变。结合多年的实践,我将不同量级企业的事业格局和初心使命粗略的提炼为“十-百-千-万”亿级公司经营格局模型:


十亿级量级的公司,经营舞台是产品市场,关键是能够做出有竞争力的创新产品;而百亿级的公司,就不能满足于产品市场,而是要关注产品所关联的上下游产业链市场,关键是能够改善整个上下游产业链的经营效率(这就是绝味和周黑鸭的经营视野的不同);千亿级的公司就需要进行跨产业经营,这是产业整合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而再往金字塔尖尖走,也就是万亿级体量的公司,它一定是要解决社会问题的,要做社会问题的解决者、社会生态的维护者、社会环境的完善者。因为只有社会这个大舞台才能够容得下这么大的体量,而此阶段,企业不仅仅要关注行业效率的提升,而更多要关注社会公平问题的解决。蚂蚁金服或许也没有真正考虑过这个问题。
不同的使命与初心,经营不同格局的事业,成就不同量级的公司。在企业江湖上的排位上升,靠的是企业家的初心与使命。从马云外滩金融论坛上讲话透漏出的公司使命与经营初心,似乎还没有能够操万亿量级企业的格局,打回原形或许只是迟早的事情。稍微延展一下,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改开四十年经济高速增长的外部环境,让很多企业在规模上上了一个量级,但经营理念和事业格局还停留在上一个量级的惯性中,这种事业格局与经营使命之间的错位大量存在,这或许才是本土咨询公司更应该关注并发力的地方。


NO.3


洞察:上市公司螺旋式上升的两门必修课—“产融互动”与“产城融合”

 

如果我们更进一步来探讨公司经营的本质,我们不难发现,要想推动上市公司螺旋式上升,提升企业在“企业经营英雄榜”上的排名,尤其是百亿级、千亿级以及万亿这三大门槛,就必须要跳出既有经营格局的禁锢,重点关注企业经营的“涟漪效应”,并着重修好两门课:
一个是企业经营能力的不断升维,需要修好“产融互动”这门课。从经营产品到经营上下游产业链的经营,再到行业与跨行业整合。就必须在经营利润的同时,做好市盈率的经营,这就离不开产融互动的思维。
另一个是企业事业格局的不断拓展,就需要修好“产城融合”这门课。从经营一个产业到参与到城市、区域乃至社会等系统性问题的解决上,这才能真正为企业的经营版图的不断拓展提供出能够足够容纳其相应体量的空间。这也是我多年倡导有理想的房地产企业尽快参与到城市经营、区域经营中的根本理由。

NO.4


启示:将业绩书写在大地上,是一个有理想的上市公司的终极目标 


2020年,注定是一个见证历史的年份。我们今天正站在一个关键的历史关口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自主创新的压力测试、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中国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都为每一个有理想的上市公司提供了广阔的经营空间。只要能不断与时俱进,更新经营理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将业绩书写在大地上,就需要能实现企业规模的稳步升级。


欢迎您添加下方微信,与本文作者交流互动
(添加时请备注:蚂蚁金服)




好东西就是要多分享,如果觉得不错,

请关注公众号并分享朋友圈哦


官方小助理

获取更多干货、答疑及加入官方微信群,欢迎添加产城发展事业部官方助理微信号:hjccfz


往期回顾:


  1. 产业互联网管窥:由一件棉服购买引发的思考

  2. 行业新态势,房企新模式

  3. 产城综合运营商应该运营什么?

  4. 商业模式观察:小商品的交易位能

  5. 新国货-内循环时代的大众消费产业高速引擎

  6. 不再是拿地的好概念,文旅项目怎么办?

  7. 新基建对产城综合运营商意味着什么?

  8. 商业模式观察:疫情下“中国的生机”

  9. 工业互联网发展新观察

  10. 产城高质量发展新模式03: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模式探索

  11. 产城高质量发展新模式02: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模式探索

  12. 产城高质量发展新模式01: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新模式探索

热门文章推荐
更多 >>
联系我们

扫一扫

关注我们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86号院E区213栋

邮编:100101

联系电话:010-84108866(总机)

业务咨询:400-093-2688(免话费直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