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文章推荐
更多 >>
王明夫:市值,是企业竞争的制空权
来源:本文选自《迈向千亿之路》推荐序 | 作者:王明夫 和君集团董事长 | 发布时间: 2024-04-11 | 1093 次浏览 | 分享到:

千亿市值,意味着什么?

当前中国资本市场总共有上市公司5000多家,其中,市值达到1000亿元人民币以上的上市公司只有120多家,约占上市公司总数的3%。

毋庸置疑,中国国民经济各行各业的行业龙头、产业支柱和链主企业,无论是国有还是民营,大都已经是上市公司了。换句话说,5000多家上市公司代表了中国产业的最强音和最强力。在这样的一个“中国最强企业群体”里,跻身其中的TOP3%,可谓出类拔萃、意义非凡。如果你认为“中国企业500强”是个了不起的企业群体,那么千亿市值公司属于“中国市值100强”的范畴,哪个强,不言而喻。

视野放宽到全球,当前全球市值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按当前汇率换算)的上市公司为1200~1300家(具体数据随市值波动随时变化,但基本上在这个区间里)。换句话说,千亿市值公司,已经位居“世界市值1000强”的位置了。

人们熟知的“世界500强”,是以营业收入规模排名的,不妨理解为由产品市场的两个特征决定:一是行业特征,比如零售类、贸易类、大宗商品类、连锁经营类的大交易额行业,更容易跻身500强;二是企业的竞争力和垄断力,让大行业的市场份额集中到领先甚至寡头企业。

与此不同,以市值排名的“世界1000强”,可以理解为由资本市场的特征决定。资本市场的资金流动,总是以潮起潮落的形式展开,永不止息,所谓“金钱永不眠”。资金流向哪个产业,哪个产业就兴旺;资金流出哪个产业,哪个产业就衰退。资金流向哪个企业,哪个企业就成为强市值企业;资金从哪个企业流出,哪个企业就成为弱市值企业。这是常识也明白易懂,但人们常常忽略它对产业兴衰和企业命运的决定性意义或曰致命性意义。

资本市场的资金走向和潮起潮落,不但影响行业市值和企业市值,且深刻地影响产业兴衰和结构变迁,也在“制空权”的意义上决定了企业的竞争力和命运。

市值怎样一步步传导为企业的人、财、物、供、研、产、销、信用等每一个环节的掣肘或动力,铺展开来说,洋洋万言不足以说透。约言之,两条最关键的企业生存要素:第一说资金,第二说人才。

拿资金竞争力来说,设若增发10%的股份,一个千亿市值量级的公司,可以一举融资百亿元以上,一个百亿市值的公司只能融资十亿元,一个三五十亿市值的公司只能融资三五亿元。市值量级不同的三家公司,假如融资都用于研发(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或采用更先进的设备,或开打营销战以扫荡行业市场,百亿元投入、十亿元投入和三五亿元投入,三个量级,怎么竞争?谁胜谁负?

拿人才竞争力来说,不妨把上市公司按市值量级划分为三类:一类公司为千亿市值量级,二类公司为百亿市值量级,三类公司为几十亿市值量级。哪类公司能给出更高的薪酬、更好的激励和更多的事业机会以广揽人才?

这样说市值对企业的意义,点到为止而已,实在是太过粗疏和简化,但已经足够。

企业竞争拼什么?当然是拼供、研、产、销的对错,速度,效率和竞争力。这是企业在产品市场上的短兵相接、你多我少、你死我活,是地面部队的生死之决。而决定地面部队竞争力的制空力量,是资本走向和人才流向,市值就是这两大动向的风向标和称重器。


走向千亿市值,有没有可以借鉴的道路或模式?有没有可以依循的方法论?

本书深度解析了一批优秀的上市公司,复盘了它们从创业到IPO、从IPO之初的小市值一步步走向千亿市值的全过程。这些公司所在的行业和商业模式各异,但本书总结、提炼出了千亿市值公司的四种成长模型。

第一种模型,本书称之为“单一业务+规模化扩张”模型。瞄准一个规模足够大的目标客群和市场,长期聚焦和深耕单一业务,持续打磨商业模式,筑高竞争壁垒,然后借助资本的力量进行规模化扩张,实现“一招鲜,吃遍天”的市场收割和客群黏住,在一个足够大的目标市场里,一骑绝尘、后无来者。书中复盘这一模型的典型案例是东方财富和晶澳科技等公司,其核心商业逻辑非常精彩,值得反复品味。

第二种模型,本书称之为“标准业务+批量化复制”模型。和上一种模型的企业类似,这类公司的业务同样相对标准化,但不是产能或体量的规模放大,而是同一模式的批量化复制。此模型特别适合连锁经营类的企业。这类企业中,爱尔眼科的模式堪称经典,可以说是资本和投行业务教科书级别的打法。它让我们将上市公司资本运作的视野,从上市公司本身,进一步提升到“上市公司+并购基金”的放大框架中,构建了一个更为宽广的资本战略空间。

第三种模型,本书称之为“多业务结构+集团孵化”模型。前两种模型都以单一业务具备广阔的市场空间为前提,但更多的企业是在细分产业领域创业,细分产业领域的市场规模不足以支撑企业更大规模的增长,企业的成长需要开拓新业务、进入关联新领域。三花智控完美诠释了这类公司的成长命题和格局走向。它让我们进一步在产业和资本战略思维框架中新增了一个“集团公司”的维度。对于集团公司类的上市公司来说,这是个十分值得研究的案例。

第四种模型,本书称之为“并购提升能力+资本扩大规模”模型。企业发展过程中,除了本身的自主孵化能力,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外延式的并购完成能力的提升。但很多上市公司的并购多以一地鸡毛收场。如何正确地利用并购完成能力的提升,再嫁接资本市场实现规模的扩大,立讯精密的故事给出了一个完美的答案。

在上述四种模型的基础上,本书作者陈一诚深刻地指出了上市公司走向千亿市值的三个重要维度:

一是作者原创性地提出了“容资能力”的概念。所谓“容资能力”,是指企业的产业能力和商业模式能容纳和承载多大的资本体量。这是个让人耳目一新的概念,它与常说的“融资能力”只有一字之差,却在公司资本经营思维上发生了质的切换与跃迁,将资本经营思维从公司的资本面切回到公司的产业面,跃迁到资本与产业的相容互载、相生互动关系之中。“容资能力”的概念提示我们,资本经营不仅仅是经营资本,而是经营资本与产业的相容互载、相生互动、螺旋上升。一个企业,只有打造出强大的产业能力和组织能力,才能不断提升“容资能力”,进而从容使用各类资本市场工具,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开展产融互动,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成长和市值增长。脱离产业能力和组织能力的“融资能力”膨胀和长袖乱舞的资本运作,不但无益,反而有害。

二是作者总结了走向千亿市值的共通逻辑和成长原理,即“十六字诀”:产业为本、战略为势、创新为魂、金融为器。以产业战略和创新创造统领产融互动的贯通和循环,是千亿市值公司达成“双胜出”(产业胜出和市值胜出)的公理。

三是作者强调了企业家精神和意志的特殊意义。企业要做强做大、克服千难万险,说一千道一万,其动力的终极来源还是企业家的精神和意志,是企业家的人生选择和追求。缺乏产业雄心、强大意志和精神气象的企业家,难以将事业推上千亿市值的量级。从创业到IPO,再一步步走到千亿市值的企业家,一概是具有强大愿力与心力的非等闲之辈。千亿市值的成就,实质上是企业家展开其愿力人生的一个呈现而已。

作者的这些深度认知,已经超越了企业的行业特性差异,甚至超越了企业的时代特性差异,而是升华到了一般规律的层面。四种模型是打法、是招式;“十六字诀”和产融互动是心法、是原理;企业家精神和人生追求,是活法、是愿力、是终极动力。

如是观之,您若是企业家,想走向千亿市值,第一选活法(立产业抱负、发宏大愿力),第二悟心法,第三练打法。您若是投资人,想在一家公司早期就发现其是走向千亿市值的标的,上述三个层面的识别和确认,就是您的选股标准和所要做的研究工作。


本书作者陈一诚,是我的弟子。付梓出版前夕,他把书稿发给我看,我看后感到惊讶:一是选题很好,中国迫切需要越来越多的千亿市值公司扛起产业强国的历史使命。二是认识深刻,从市值到产业再到产融相生互载,从打法到心法再到活法,由表入里、层层深入、直抵究竟,而且融会贯通。三是志趣超拔,陈一诚是在求索走向千亿市值的产业之道、组织之道、资本之道、创新之道,而不是“炒股票”意义上的市值大小、涨涨跌跌。我曾经忝为其师,欣慰甚矣。

兹以为序。

王明夫
和君集团董事长,和君商学院长

2024年春,于和君小镇


联系我们

扫一扫

关注我们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86号院E区213栋

邮编:100101

联系电话:010-84108866(总机)

业务咨询:400-093-2688(免话费直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