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文章推荐
更多 >>
聚焦两会|从政府工作报告洞察制造业“四新”机遇
来源: | 作者:许海平 和君咨询智能制造事业部总经理 | 发布时间: 2024-03-14 | 1079 次浏览 | 分享到:

宏观政经新局势

自“十四五”以来,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持续取得重要进展,科技创新持续实现新的突破。与此同时,全球政治环境不确定性加剧,叠加国际经贸秩序深度调整,严重冲击制造业供应链稳定性,全球价值链重塑和产业转移新趋势不可回避,对制造业稳健发展带来新压力、提出新要求。


政府工作报告新取向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将“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2024年政府工作任务,并明确提出“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三大具体任务“,成为制造业发展新取向。


制造业产业新机会

 01  筑基:“五基产业”新机遇
五基产业关联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兴氢能、生物制造、商业航天、量子技术、人工智能等一大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支撑作用,而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均属于价值链长、关联性强、带动力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核心领域,因此五基产业对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经济体系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作用,产业价值将持续见长,当前“五基产业”中基础产品可靠性不高等瓶颈仍待突破,预计将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
 02  服务:“生产性服务业”新空间
制造业作为我国实体经济的重心,从对标世界前列国家的制造业结构来看,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占比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美国生产性服务业占比约70%;欧洲生产性服务业占比将近50%;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仅20%左右),存在严重的结构性失衡。未来随着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演进,“生产性服务业“将迎来增量新空间。
 03  智造“工业4.0”新推力
过去十年,工业4.0持续加速发展,并已在“规上头部企业”的产业布局、升级中日趋成熟,但尚未实现普适性覆盖。聚焦智能制造来看,工业4.0仍加速成为影响制造业处理工作中重大挑战的方式,大数据驱动下的“销、研、供”管理、高级机器人技术辅助生产、全自动物料运输系统、工业软件模拟仿真等前瞻性应用技术在传统制造业和中小企业的推广仍具备高速增长的新推力,并带来关联软硬件的需求新前景。
 04  升级“双碳”经济新格局

“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再一次明确列入政府工作报告,从“3060”战略演进来看,双碳“1+N”政策体系框架明确,“碳达峰十大行动”目标具体,双碳路线愈加清晰。中国制造业将加速提级向节能环保、绿色低碳经济迈进,加速退出落后产能,转向绿色生产和消费。实现制造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由此推动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的研发应用,并带绿色低碳供应链产业机遇。



“科技赋能+组织保障”新合力

 01  科创产业创新竞争力

创新动能将成为推动制造业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力量,制造业企业可通过多维合作构筑“强科创属性”的企业“产学融创”新生态,以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和组织创新,持续实现的适用性新产品、新服务供应,科创属性的核心竞争力建设有助于构筑长效护城河。
 02  敏捷化组织提升内在驱动力
组织是企业内驱动力的永生来源,在数字化、智能化时代,企业要从连续性曲线战略思维走向生态型战略思维,组织能力建设需要去中介化,打破过去金字塔式的结构,形成“平台化+分布式”组织形态,让决策重心离市场更近,以提升组织韧性与效能。
 03  运营卓越绩效的有力抓手
以精益制造为基础,通过提升柔性自动化能力、供应链系统规划和实施能力、打通生产制造单元内外数据链、推行智能化应用等路径,优化核心生产系统与外延运营环节,实现生产制造、供应链各环节的提质、增效、降本、减存。
 04  数智运营效能提升的核心
加大对数字孪生、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投入,建立统一化、集约化、智慧化的企业数字化生产运营平台,打通“销—研供”各个业务环节,实现业务数据可视化,加快信息传递速度,优化人员配置,提升业务运营与决策效率。

以“产业为本+科技赋能+组织保障”的合力创造新质生产力,成为制造业发展革新的新趋势与企业效能提升的新机遇。

注释:
“五基”指核心基础零部件和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及装备、高端工业基础软件、前瞻产业技术基础。
生产性服务业指包括通用航空、仓储和邮政快递、生产性租赁、智能制造解决方案服务、研发设计等不直接参与生产或者物质产品的转化,但却是生产制造须臾不可或缺的产业活动。
工业4.0(Industry4.0):在制造业中应用大量的自动化、3D打印技术、高级机器人、可穿戴设备、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技术、物联网技术 (IoT)、人工智能技术等前沿技术,以支持决策,同时提升生产力的制造业技术发展。



联系我们

扫一扫

关注我们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86号院E区213栋

邮编:100101

联系电话:010-84108866(总机)

业务咨询:400-093-2688(免话费直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