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老龄化,“未富先老”特征明显,不管各级政策和顶层规划对老龄事业和老龄产业如何引导和鼓励,支付能力都将成为关键阻力,也势必带来我国老龄事业和老龄产业的“政府支持”依赖比其他国家更强,市场化的消费比其他国家需要更长的时间来培养和转化。
目前来看,相对于发展较基础的养老金三支柱以及数量有限的政府购买和奖补,长期护理保险成为服务运营类企业维持生存和运营现金流,并实现净利润回正的首选抓手,更成为2035年之前养老企业的市场竞争要点。
从美日德等国际先行国家经验来看,各国长护险费用支出占GDP的比重多在2%左右,而我国2022年长护险费用占GDP的比重约为0.02%,相差较远。我国长护险制度仍处于初期阶段,筹资渠道单一、覆盖面窄、标准监管滞后、给付力度不足、专业度不足成为核心痛点。国际经验中的商业长护险补充、全面参保梯队缴费、公立三方监管流程、强化奖惩淘洗与人才培训可为主要借鉴点。
《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愿景目标的建议》提出稳步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提出尽快建立长期照护服务的项目、标准、质量评价等规范。目前来看,经过2016年开始的两轮试点,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的制度体系建设框架主体搭建完成。截至2022年3月,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参保人数超1.45亿人,累计172万人享受待遇,定点护理服务机构连和护理服务人员数年上升。2021年,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基金总收入为260.6亿元,总支出为196.1亿元,基金盈余64.5亿元。现有国家试点的49个城市,从养老产业发展阶段来看,有超50%的城市人均GDP超10000美元,超60%城市步入中度老龄化社会。筹资方式各地多元试点,包括政府财政、医保划转、单位、个人、公益等组织支持,尚未形成独立筹资模式;参保范围从城镇职工,逐步覆盖城乡居民,陆续实现全覆盖;保障范围从城镇职工到城乡居民逐步全覆盖,从重度到中度、轻度延伸,从专业护理向生活照料延伸;待遇支付以提供服务为主,现金补贴为辅,目前来看支付比例尚可,但支付金额不多,全国平均在1000元/月左右,对比市场服务成本和价格差距较大。全国统一标准已经形成,各地方在评估、内容、支付、监管等方面逐渐形成差异性、针对性地方标准。总结而言,我国长护险制度建设目前还处于初期阶段,对于全国养老服务支付支持的巨大规模,现有的试点与资金支持还很有限,长护险的落地仍需要很长的时间和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