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投资是指企业围绕主责主业,通过收购、控股、参股等方式,整合上下游资源、延伸产业链条、补强关键环节,优化产业结构的投资行为。主要有以下三个特质:
战略导向性强。产业投资的核心目的是服务母公司主业发展,通过投资布局产业链上下游、前沿技术或新兴业务,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
产业协同性高。被投企业与母公司业务存在强协同潜力,可通过技术合作、订单导入、渠道共享等方式实现“1+1>2”。
投资周期长。通常不追求短期财务回报,更注重长期战略价值,投资周期更长,容忍度更高。
华润资本坚持“围绕主业做深做强、面向转型布局未来”的双轮驱动思路,主要聚焦大国民生与大国重器两个方向。
大国民生方面,主要围绕华润集团产业链的上下游进行投资,助力华润主业做大做强。如华润微电子基金配合兄弟公司“华润微电子”巩固IDM模式,补强全产业链薄弱环节。华润新能源基金配合“华润电力”在清洁能源领域获取资源。华润医药产业基金、生命科学基金等配合“华润医药”的全面发展。新材料基金配合“华润建材科技”、“华润化学材料”等在新型材料领域探索创新。
大国重器方面,聚焦华润产业广泛的转型创新需求,重点关注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投资连接外部被投企业与华润产业,以科技创新赋能传统产业高质量发展。所投资的人工智能、数字科技及其他科技企业已与华润的地产、零售消费品、基础设施、金融、大健康等不同业务有广泛的协同。
标杆做法2:构建“DIT模式”,贯通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
为破解产业投资“投得出、管不好、退不畅”的难题,华润资本构建了“DIT(Discover–Incubate–Transfer)”项目管理模型。
D(Discover,发现):依托自建项目库和行研机制,通过市场化机制从早期筛选优质项目,尤其聚焦硬科技领域。
I(Incubate,孵化):通过园区资源、供应链能力、渠道体系等进行深度孵化,加速企业从技术走向产品、从产品走向市场。
T(Transfer,移交):对于符合华润集团产业发展预期的标的,通过并购等方式纳入华润产业体系,实现“1+1>2”的价值放大。
标杆做法3:系统构建“资金-项目-平台”一体化体系
华润资本以组织化运作提升投资专业性和系统性,逐步形成了一整套标准化、结构化的产业投资体系。
资金侧:通过母基金、引导基金、市场化LP等渠道多元募资,并结合主题方向设立子基金,实现产业资本与社会资本的良性互动;同时,梳理市场上所有投资人,根据不同投资人在投资的产业赛道、地区、投资类型、资金体量、审批流程等多维度特性进行分类。
项目侧:组建行业研究团队,研究内容覆盖主业重点领域;构建细分领域项目数据库,按规模、估值、增长性等维度定期评估更新;对项目分级管理(核心种子项目、跟踪项目、淘汰项目),引入“战略匹配+财务回报”双维度评价,确保项目质量与协同性。
平台侧:打造投研募一体化平台;“资金库”与“项目库”双向联动,提升资金与项目匹配效率。设立覆盖并购、成长、科创、区域等不同阶段与主题的基金,推进基金聚焦专业团队、清退弱小基金,形成“优胜劣汰”机制。同时,通过平台工具(如CRM、投研系统)支撑动态匹配与迭代优化。
机制侧:完善“投前评估—投中博弈—投后赋能—退出决策”全链条;建立专家评审机制,增强项目判断力与抗风险能力;配套多元化退出渠道(如IPO、并购、转让、回购等),针对优质项目设计“装入上市公司”等增值退出策略。
能力侧:构建专业化人才体系,引入既懂产业又懂金融的复合型人才队伍;构建“协同共创、目标一致”的企业文化;推动组织年轻化与扁平化,提高响应力与创新力。
如何借鉴华润资本的产业投资路径?结合华润资本实践,可为国有企业开展产业投资提供如下启示:
借鉴华润资本围绕“主业+转型”双轮驱动的投资策略,企业应坚持围绕主业链条上下游开展延伸投资,强化资源协同与能力补强;同时把握新兴产业发展趋势,提前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面向未来的新增长曲线。
参考华润资本“发现-孵化-退出”的DIT投资模式,企业可探索建立覆盖项目发现、资源嫁接、价值退出的全流程机制,通过打造项目库、投资孵化平台和退出通道,提升项目质量、转化效率和投资回报。
华润资本构建了“资金+项目+平台”的系统化投资体系,企业可通过多元募资机制引入政府基金、市场化LP等外部资本,设立产业母基金与主题子基金,搭建投研一体化平台,提升投前研究、投中管理、投后赋能专业化水平。
产业投资不是脱离主业的资本游戏,而是推动主业进化、塑造企业未来的重要抓手。华润资本的实践表明,要在战略牵引下,建立系统能力,推动资本与产业双轮驱动,才能在不确定的市场环境中找到确定性的增长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