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多巴胺“成为了霸榜各大平台热搜的关键词。小红书、微博、抖音、快手上频繁出现围绕“多巴胺”展开的热门标签:多巴胺穿搭、多巴胺文学、多巴胺情绪、多巴胺女孩……“多巴胺”逐渐扩散到各种各样的消费场景中,甚至出现了多巴胺超市多巴胺冰粉、多巴胺文案、多巴胺文旅,看来万物皆可多巴胺!
多巴胺是一种用来帮助细胞传送脉冲神经传导物质,和人的情欲、感觉息息相关,能够传递兴奋及开心的信息。而“多巴胺穿搭”等多巴胺化的流行趋势则是用高饱和、高明亮度的色彩,给人们带来快乐、轻松、积极乐观的情绪感受。这场“色彩潮流”背后的流量密码是情绪感、氛围感的打造,从本质上来说这是一场迎合了人们情感需求的情绪营销。
传统的营销强调产品的性能和卖点,消费者往往更加重视产品的质量和性能,随着消费不断升级,各类的产品在性能和质量上不断趋于完善。消费品,尤其是快消品想要凭借超高的质量获得消费者青睐越来越难,品牌想要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还需要借助其他因素来提高营销能力,创新营销策略,其中最有力的一个因素便是情绪。
万物皆可“多巴胺化”,品牌方如何利点燃消费者的情感火苗?
挖掘情绪发力点。表面上看这场多巴胺潮流是一种积极的时尚社会风潮,更深层的却是一场全民焦虑时代下的精神解压。大疫三年,人们的情绪长期处于压抑和低迷的状态,随着疫情放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需要一个情绪释放、祛除颓丧的情感缺口。在这样的背景下,顺应这一情绪需求,填补情感缺口的“多巴胺潮流”应运而生。
情绪具体化、具象化。在强烈的情感需求下,“多巴胺化”中的快乐至上、积极表达的理念受到人们的认可和追捧。而这种情绪在营销过程中则通过「色彩」被具象地表达出来——用鲜亮耀眼、高饱和度的色彩来代表快乐、表达自我。由此可见,这场情感营销不仅有“快乐”“自我”这样具体的情绪感知,也具备了具象的表达形式。同时色彩表达这一方式有强操作性、强复制性,因此人们很容易被“多巴胺”一击即中,并进行复制、粘贴、DIY,“多巴胺化”人传人的现象就这样出现了。
通过打造明亮色彩的产品,为产品增加了快乐、自信等属性,同时绑定多巴胺的热度,并结合多种其他营销手段如场景营销、促销等,品牌能将情绪具象化,运用色彩、形象、音乐等工具,促进与消费者建立情感连接,使消费者在使用产品时感受到情绪上的满足。多巴胺潮流高饱和度的颜色不仅刺激了人们的感官,还体现一种积极、年轻、时尚的态度,在抓人注意力的同时提供一种积极向上的情绪价值。
图源瑞幸咖啡官方微博
然而,多巴胺潮流终会过去,品牌不能以“多巴胺潮流“的色彩营销为核心,更要去深挖这一现象背后的底层逻辑。“多巴胺”是一种短效的精神刺激,“多巴胺经济”是利用短暂兴奋感情的一种谎言,品牌需要更深入地洞察这个时代下年轻人的态度、需求和价值观。色彩营销可以是一个有效的工具,但它只是营销策略的一部分,是吸引消费者的一种手段,是品牌建立与消费者互动的起点。
多巴胺经济,不一定是要把所有的色彩都穿在身上,把所有的颜色都融入到产品上,值得探讨的是,多巴胺给我们带来的议题是“品牌风格一惯性”的强输出,找到独属品牌的多巴胺,属于您品牌的代言词可能会是莫兰迪,也可能是性冷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