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搭子社交模式在年轻群体中迅速流行,近1个月数据显示,小红书“搭子”相关的笔记有近2万篇,点赞超500万,收藏超217万。而#新型社交关系搭子#的话题已有1984万的阅读量,热度持续攀升。现在已经出现了“饭搭子”“运动搭子”“上班搭子”“旅游搭子”等等,各种搭子接踵而来。
(“搭子”热门搜索的相关词语)
为什么“搭子社交”这么火呢?当代年轻群体多为独生子女,生活压力大,生活节奏快,“搭子”关系比亲密关系更舒适,比陌生关系更紧密,主打的就是“垂直领域”“精准陪伴”和“具有松弛感的实用性友谊”,“搭子社交”正戳中年轻人“群体性孤独”的情感需求。
当“搭子”文化融入品牌运作的逻辑中,我们需要着重放大和思考其实就是一个词——“陪伴”。这种陪伴其实是一种当前时代下隐藏的情感缺失。其实“搭子”不一定要是人,也可以是一个品牌、一本书,一杯饮料、一个产品。那么对于品牌来说,如何乘上“搭子”的快车,让自己的品牌也在这轮大众卷起的社交风暴中获得些什么呢?

(图片来源于GodView)
首先要做的是深耕自己的核心客群。锁定垂直领域客群,建立起社群化的营销体系,找到核心客群真正的需求是什么,让用户在品牌中找到特定的价值认同的同时,也让核心客户池子里的他们都“搭”起来,因为只有在这个时候,品牌运作逻辑才能从对单一产品、服务的消费,转化为情感的获得,在推动品牌提升转化率与推荐率的同时,使用户从价值传递上升到价值创造,圈子内部自然而然就活跃了起来,各对“搭子”也更有归属感,品牌和用户之间的粘性自然就提升了,也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品牌运营及传播成本。
人能找搭子,孤独的品牌也可以找到另一个品牌来做搭子。在搭子文化品牌拟人化之后,两个或多个品牌在各自细分品类都是孤独的存在,品牌也需要搭子打破自己的孤单,让品牌间的联名更有温度,两个或多个品牌玩在一起,他们的客群自然也就玩在了一起。
另外,我们何尝不能跳出现有的品牌,开发新型产品或服务。面对这种新的交友方式,我们需要敏锐感知到:“搭子”文化背后其实是消费场景的转化,在这种场景下,消费者更多是较小的团体,他们2-3个人,因兴趣爱好而结缘,在自己的“搭子”领域相互熟悉、有共同话题,但是在彼此生活上并未有过连接,面对这样特殊的群体,打造怎样的产品和服务,能为这些“熟悉的陌生人”“网友的线下面基”提供更舒适的服务和感受呢?不妨在现有产品或服务上做调整,调整成适合“搭子“群体的产品。
陪伴是长情的告白,真正填补用户内心空白的品牌,才能成为消费者心中最忠实的“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