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总机:010-8410-8866
业务咨询:​400-093-2688
二十大报告解读|双碳战略 建企先行
来源: | 作者:于明菲 和君咨询建筑事业部 | 发布时间: 2022-11-02 | 2169 次浏览 | 分享到:
双碳目标的战略地位为何重要?


大会报告中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

这段话是中央对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最新战略部署,显示中国在 “双碳目标” 的达成上立场更加坚定、更加自信。

“双碳目标” 是中国未来五十年的基本国策,也是国家十四五、十五五规划中的重点工作。双碳目标的必要性,绝不仅仅是保护环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这么简单。它的战略地位为何如此重要?

一直以来,欧洲、日本等国是气候谈判的主要推动者,因为它们已经进入了后工业化时代,减排技术又非常发达,大力主张减排。但欧盟主导碳中和,实质上是希望制约美元,摆脱石油美元体系;同时通过“碳总量限制” ,打击、收割发展中国家。

当然,中国已然在碳实力上一骑绝尘,不仅不会成为被 “收割” 的对象,还会通过 “一带一路” 倡议,在努力完成国家自主贡献力度之外,帮助更多的气候脆弱国家打造绿色低碳且安全的经济体系

碳实力体现在两个维度:从碳排放来看,2019 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到全球总排量的 28%,是美国的两倍,欧盟的三倍,因此中国承诺在达到碳达峰后,用 30 年的时间实现碳中和,体现了大国的担当;从减排来看,中国有减排技术,并且由于制造业的超大规模性,减排技术在中国的应用也是具有规模效益的。

能排又能减,兼具这两种能力的国家只有中国和美国。中国在双碳战略上怎么赢?我们的超大规模以及零碳、减碳技术,将会作为重要的筹码,在大国博弈中占得先机。

螺旋上升的零碳之路


2020 年 9 月 22 日,我国向国际社会庄严承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 2030 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 并在其后至今的两年多时间当中,在不同场合频频谈及 “双碳” 工作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对这一关系到中国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作出科学指引。


2021 年 9 月 22 日,在 “双碳” 目标被提出满一年的日子,国务院正式发布了 “1+N” 政策体系中的 “1” ——《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文件。

2021 年 11 月,在英国格拉斯哥举办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 26 次缔约方大会世界领导人峰会上,近 200 个国家共同签署了《格拉斯哥气候公约》,延续了 “努力将气温升幅限制在工业化前水准以上 1.5 摄氏度之内”  的目标,并首次承诺将逐渐淘汰化石燃料的使用

2021 年 12 月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创造条件尽早实现能耗 “双控” 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 “双控” 转变。 

在以上政策的指引下,相关细化政策的逐步开发与落地,为企业的脱碳工作和战略制定提供了指引,“碳” 议题和相关市场在国内迅速升温。

可以说,2021 年是中国的 “碳中和” 元年

但是,关心国际政治的朋友们应该能发现,欧盟等发达国家的一系列 “反向操作” ,似乎正在背离 “碳中和” 的长远目标

2022 年 8 月 4 日,德国下议院撤销了 “在 2035 年之前,能源行业实现温室气体排放中和” 的法案,允许可再生能源、天然气进口、以及燃煤和燃油发电机组一齐进入电力市场。法国将在今年冬天重开圣阿沃尔德 3 月关闭的火电厂;奥地利总理已宣布重启在梅拉赫区的火电厂;荷兰能源部长宣布内阁将修改法律,解除对本国火力电厂 35% 容量运行限制……

面向碳中和的愿景,旧的均衡正在被打破,“零碳之路” 不大可能是线性的,更有可能呈现出一条 “动态” 的零碳路径,一条反应出政策、地区、行业、企业等多个相关方之间博弈与磨合的 “折线” 。

△ 动态零碳路径
来源:《2022中国企业零碳战略 解构实现双碳目标之路》

建筑行业碳排放现状

建筑领域的碳排放增速在 2014 年出现转折,年均增速从此前的 7.6% 下降到此后的 1.2% 。

△ 建筑领域碳排放量变化趋势(2005-2019)
来源: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建筑能耗与碳排放数据专业委员会

根据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建筑能耗与碳排放数据专业委员会在 2021 年底发布的《中国建筑能耗与碳排放研究报告(2021)》,2019 年全国建筑全过程碳排放总量为 49.97 亿tCO2,占全国碳排放的比重为 50.6%,建筑业是妥妥的碳排放大户

其中,建材生产阶段碳排放 27.7 亿 tCO2,占全国碳排放的比重为 28%,建筑施工阶段碳排放 1.00 亿 tCO2,占全国碳排放的比重为 1.0%,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 21.3 亿 tCO2,占全国碳排放的比重为 21.6% 。

△ 2019年中国建筑全过程碳排放(单位:亿  tCO2)
来源: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建筑能耗与碳排放数据专业委员会

虽然建筑施工环节碳排放量较低,但施工过程中施工工艺的先进程度、建造方式以及建造手段均会影响全寿命期其他阶段的碳排放量,所以这一环节是万万不可忽视的。

建筑行业碳中和目标实现路径

根据中国建筑战略研究院的研究,在建筑碳排放的三个阶段,均可以采用相应的关键减碳技术


1

建材减碳



减量化:比如从建筑造型上减量化,不搞 “奇奇怪怪的建筑” ,避免纯粹为了造型,增加塔、球、曲面等无使用功能的构件,从而增加材料用量;或是采用工业化建造方式,大幅减少传统施工混凝土、砂浆、模版等材料的浪费。


可循环:采用可循环建筑材料、可周转环保型模板、电动桥式等新型脚手架、模块化可周转临设,减少对建材的消耗。


资源化:比如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将建筑垃圾进行回收,用于城市景观营造,或进行再加工,作为原料生产砌块、再生混凝土,实现建材的循环利用。


2

施工减碳



以绿色建造、智慧建造以及工业化建造为主的新型建造方式,代表着中国建造的的未来方向,也是中国建造能够最终实现 “双碳目标” 的发展路线蓝图

1)绿色建造

绿色建造覆盖能源节约、清洁/可再生能源、资源循环利用、节水与水资源管理、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修复等关键的绿色领域。

绿色低碳发展是对绿色建造的延伸要求,是在绿色建造基础上对可能产生碳排放的 “策划-设计-施工-交付” 阶段等主要环节对低碳技术、低碳材料、低碳设备、低碳施工方式的优选和首选的强调。

如在绿色建造的各个环节中,需要做好整体降低碳排放的统筹与策划,从建筑设计源头降低碳排放。同时,从循环经济角度,加强建筑材料的循环利用,推广高性能混凝土、高强钢筋、结构保温一体化墙板等高强度、高耐久性材料,降低材料消耗量。

主管部门在政策上已做出适度引导,2020 年 7 月,住建部和国家发改委等多部门发布《绿色建筑创建行动方案》,到 2022 年,当年全国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面积占比需达到 70%

2)工业化

工业化的建造方式有利于促进工程建设全过程实现绿色建造的发展目标。发展装配式建筑是实现建造方式工业化的主要路径,大型集成化、机械化的施工平台,将有效降低资源、能源消耗。

3)智慧化

BIM、物联网、3D 打印技术、人工智能、云计算等现代技术手段能够显著提高建造与运行过程当中的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3

运行减碳



做好本体节能:利用建筑的先天节能因素,通过有效的建筑设计手法与措施,使建筑具备充分利用自然通风的条件。提高建筑外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与气密性能,从而大幅度降低室外气候对室内环境的不利影响。


提高用能效率:建筑的正常用能需求是通过建筑机电系统供应的,主要包括供暖空调系统、电气系统、给排水系统。提高机电系统用能效率可以从选用高效设备、建筑用能电气化、采用智能运行维护系统等途径实现。

采用可再生能源替代: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海洋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

在建筑运行阶段的减碳行动上,腾讯就给出了很好的实践。如腾讯在 2012 年左右开始策划建造的办公楼——腾讯滨海大厦

硬件上,大楼的楼顶和周围的地砖采用可吸水的“海绵砖”,将雨水进行回收和再利用,以减少大楼内部洗手间、绿化浇灌对自来水的消耗,打造了全国首座“海绵大厦”;同时,大楼的朝向、幕墙和百叶窗结合地理信息数据进行了专门的角度设计,以最大程度地利用自然光线,减少内部照明电耗;2020 年滨海大厦通过空调末端控制的技术优化改造和管理节能等一系列措施,在 2019 年的用电量基础上节省了 598 万度电,减少碳排放约 2690 tCO2。

△ 腾讯滨海大厦

综上,建筑行业的节能减排路径可以描述为下图:

△ 点击查看大图

能源转型委员会 ETC 发布报告称,中国的建筑业可以实现 “碳中和” ,但要在全寿命周期内实现建筑的 “脱碳” ,需要对行业进行彻底的变革要用 “碳” 的视角重新审视建筑的绿色发展,在此基础上,构建新的标准技术体系、政策法规体系、监测体系。

建筑企业在行

就如同在产业互联网时代,所有的行业都值得重新做一遍。从 “碳” 的视角出发,所有行业也注定将被重构。实现双碳目标是一项长期、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建筑行业的减碳、管碳,只考虑技术层面是不够的由于碳排放贯穿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特别属性,全产业链的协同发展也将在双碳目标的推动下更早到来,催生建筑企业向城市整体绿色低碳服务商转型,赋予建筑企业新的使命。

作为建筑业绿色转型重要实施载体,近期各大建筑央企积极响应绿色低碳发展,从各自领域促进减碳

比如,中国交建将低碳发展作为重要发展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印发《中国交建能源节约与生态环境保护统计报表》,对 CO2 排放量进行统计分析,全力应对气候变化。中国中铁在 2021 年订立了万元营业收入 CO2 排放同比下降 3.89% 等目标。中能建聚焦 “双碳” ,组建了 “30·60” 研究院、氢能公司等专门机构,加快氢能、储能成套技术研究与产业化进程。中国建筑依托中建生态环境集团,成立战略研究院双碳分院,致力于成为双碳研究引领者,聚焦绿色低碳新兴产业,聚焦 “高端引领+技术服务+产品开发” ,构建了一整套中建生态环境模式的城市双碳建设实施一揽子解决方案。

△ 中建生态环境城市双碳建设实施技术路线

上市公司的碳信息披露已成为国际化趋势,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表达碳排放管理的承诺,今年,中国核建、中材国际等上市公司也纷纷发布社会责任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企业需要基于在碳中和行动中不同的关注点,明确碳中和工作覆盖的主要内容,并为确保实施构建相应的管理体系,寻求外部专业的咨询机构,了解企业中短长期的碳中和目标、行动路径和落地举措。

△ 企业碳管理体系

中国的崛起极大地降低了全球不平等、彻底改变了全球收入分布的格局,全世界贫困人口从 1981 年的 19 亿下降为 2015 年的 7 亿,这是个了不起的成就。中国的双碳进程也同样预示着对于全球气候治理、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一次伟大颠覆。

也许建筑行业一直在等待的终极变革,就蕴藏在碳中和对于传统产业的冲击之中。


热门文章推荐
更多 >>
联系我们

扫一扫

关注我们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86号院E区213栋

邮编:100101

联系电话:010-84108866(总机)

业务咨询:400-093-2688(免话费直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