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总机:010-8410-8866
业务咨询:​400-093-2688
水利风景区发展,路在何方?
来源: | 作者:王云磊 和君咨询师 | 发布时间: 2022-09-24 | 827 次浏览 | 分享到:
近期,水利部印发《关于推动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就充分发挥水利设施功能、维护河湖健康生命,推动新阶段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提出要求。

水利风景区是以水域(水体)或水利工程为依托,借助优越的自然环境风景风貌,可以开展观光、旅游、度假或科学、文化、教育活动的区域,主要有水库型、湿地型、自然河湖型、灌区型、水土保持型等不同景区类型。

目前,水利风景区的发展处于成熟阶段,景区建设趋于放缓。自2001年至今,全国已建成国家水利风景区902家,20年来平均每年新增水利风景区45家,“十四五”期间将新建100家以上国家水利风景区,平均每年新增20家。水利风景区建设成就了一批极负盛名的景区,例如黄河壶口瀑布风景名胜区、四川都江堰风景区等,这些水利风景区借助观光旅游时代的“东风”,迅速发展,但如今的水利风景区也面临诸多困境和挑战,尤其在旅游业还处于水深火热中的当下,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如何使水利风景区成为幸福河湖、水美中国建设的突出亮点?


生态环保是立身之本,生态优先,保护与开发并重为第一要义


良好的自然资源禀赋构成水利风景区旅游功能的基础,只有在确保生态良好,维护河湖健康生命的前提下,才能持续发挥水利景区的效用。对于水利风景区的开发,要将保护和开发进行系统规划,对功能区做分级规划,易污染区不对外开放、饮用水源地不对外开放、生态脆弱区限制开放、观光旅游区远离水源保护的核心区。景区配套的接待区与景观核心区的距离也要科学,要将接待所产生的影响降到最低。

跨界资源整合,突破发展桎皓


水利风景区首先是关乎民生的水利,其次才是景区。因此,在开发利用上不可避免地将会受到生态红线的制约。在此背景下,如何最大化利用有限的可利用空间开展旅游活动成为关键。较为可行的思路是,依托水利风景区的多重特性(观光属性、科普教育、历史文化等),衍生出“水利+休闲度假”、“水利+研学”、“水利+工业旅游”、“水利+生态修复”等主题产品。通过跨界资源要素整合,着力开发观光、休闲、度假等各类旅游产品,使景区成为周边居民开展亲水娱乐活动的重要场所、外来游客亲近大自然的度假胜地,向生态修复、美化环境与旅游休闲等功能延伸。

例如被誉为世界七大现代奇迹之一的伊泰普水电站,完美融合了水电站周边旅游资源,打造了湖景观光、探秘水电站内部运作的深度体验游,近距离接触水电站生物保护区内动植物和参观生态博物馆的生态教育游,甚至还有考古游、大坝灯光秀等。

聚焦“水文化”的新时代演绎


放眼全国江河湖海,大部分都有着极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千年来孕育的水路文化,在当今时代逐渐被历史遗忘,被尘封水底,这是非常可惜的。例如,流传下来的诗词歌赋、船工号子、埋藏在水底的商贸集镇、古码头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化价值,关键是如何利用现代化的方式,结合新时代文旅客群需求,让这些文化重现并赋能于水利景区。因此,水利风景区的建设有必要挖掘相关的历史文化,通过融入文化衍生出更多的旅游产品,可借助VR等新科技手段,将文化本身融入旅游,开发系列文创产品,而不仅仅停留在文化的展示层面。

全域发展,景区景点之间深度联动


水利景区固然有众多优势,但仅靠有限的区域开展的观光、体验型产品,仍不足以支撑整个景区的高质量发展,除非是一些非常知名的规模庞大的水利景区。因此,需要以全域发展的思路,与周边的景区景点建立联动。在这方面,千岛湖(新安江水库)堪称典范。

千岛湖通过整合县域旅游资源,陆续推出“湖区+乡村景点”、“湖区+民宿”、“湖区+红色旅游”等系列产品,围绕千岛湖世界级水源地的生态环境和资源品质,做大做优湖区品牌,以“湖区+”带动全域旅游发展。水利旅游的发展也要重视休闲体系的构建,注重与沿线资源、乡村旅游之间的整合,大力发展滨湖、滨江休闲度假、生态旅游、康体运动等特色产品。


热门文章推荐
更多 >>
联系我们

扫一扫

关注我们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86号院E区213栋

邮编:100101

联系电话:010-84108866(总机)

业务咨询:400-093-2688(免话费直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