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企业的形成和发展与其它组织一样具有生命体的部分形态,不同阶段的生产经营、组织特征及股东与管理者之间关系等各有不同。
处于创业期的企业,企业规模较小,创业者与所有者常常合二为一,组织中的代理问题并不明显。此时对企业来讲,生存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如果拥有专有技术,基本代表具有高成长性。但对外部投资者来讲,很难判断企业的成长空间,企业与外部投资者(或者说未来股东)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较高。
处于成长期的企业,企业高速成长,经营业务扩大,业绩快速增长,并带来大量的现金流。同时,组织规模迅速增大,组织层级开始复杂化,随着职业经理人等机制的引入,企业出现经营权和所有权初步分离的现象,委托代理问题开始出现。对外部监管者以及利益相关者来讲,由于企业逐渐走向公开,企业的信息不对称程度降低。
处于成熟期的企业,大多以集团的形式存在。此时集团经营范围较大,集团成长机会下降,但在产品市场上确立了自身的地位。集团组织内部层级进一步复杂化,集团型企业由于其独特的多层次法人制度,不仅要解决成员企业自身的代理问题,还需要实现母公司对分子公司的控制及协调,所以具备了如下治理特点:治理的客体更为广泛、治理的手段更多样、内部的代理链条更长、对管理层的激励手段更为丰富。对外部监管者以及利益相关者来讲,其报表展现的经营财务信息透明度较高,但其内部真实的组织及经营管理的信息复杂度较高、透明度较低。
处于衰退期的企业,大多以集团的形式存在。此时集团产品及服务多元化特征明显,成长机会进一步萎缩,组织灵活性下降,内部官僚、诸侯兴起,企业面临二次创业或被并购的风险。而代理问题将延续成熟期的趋势,但管理者更关注自身所享受的既得利益的长期性以及职业防御问题,而对股东利益造成损害。一方面管理者可能通过扩大投资减少公司被并购的风险,造成过度投资;另一方面管理者可能产生惰性,担心新项目的投资风险危及其既得利益,从而错过投资存在巨大市场潜力的成长机会,错过公司发展的第二曲线。
因此,通过对企业生命周期的复盘,可以看出,从成长期开始,尤其对于成熟期和衰退期的企业,建立对企业管理者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是公司治理的关键课题,是提高公司治理效率的突破口。激励的目的是激发管理者的潜能,以提高公司治理的效率;约束的目的是降低公司的代理成本,尽可能避免由于所有者与经营者利益不一致产生的代理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