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对国资国企而言,改变的不只是思考方式和政治理解,更考验国资国企各级领导人如何平衡商业价值与社会责任实现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
2008年国务院国资委(以下简称“国资委”)首次印发《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时隔13年后的今天国资委将ESG纳入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点工作,以及推进国有上市公司ESG工作都直指一个信号“国有企业应主动践行ESG”。但如果把ESG结合到“十四五”规划《建议》中明确力争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来看,国资委的出发点就很容易理解了——在低碳、绿色、改善全球变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时代潮流中,以国有企业践行ESG便成为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很好抓手。
随着各部委“双碳”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的出台,也开始有越来越多国有企业披露碳排放信息,履行减排义务。透视ESG发展所呈现出标准化和国际化两大趋势来看,国有企业加强ESG披露也成为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的必由之路,正是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那么,从国有企业角度出发,如何主动践行ESG,如何通过践行ESG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既是挑战,又是机遇。
在当前经济大变局情况下,围绕国资国企改革的三年行动计划,我们认为国资国企在践行ESG有六点重要的思考路径:
一、从治理机制层面,推动ESG融入企业治理,以“建立ESG治理架构、构建ESG指标体系、制定ESG制度体系”为抓手,形成ESG工作体系。
二、从国有资本布局层面,推进资本结构布局的思考方式,从内完成能源替换和清洁技术使用,从外投资布局上关注去碳化创新公司,以内外两个视角完成业务与产业结构调整。
三、从混合所有制改革层面,引入社会资本、盘活存量资产的同事,适时引入产业型、技术型企业,改变原有资产使用方式和使用效能,推动资产证券化能级的提升。
四、从健全市场化经营、正向激励层面,联合高校科研机构稳慎探索创新技术投入,增加研发性激励、创新成果激励、市场化应用激励,立足ESG完成技术变革。
五、从监管方式转变层面,制定“碳排放表”,与企业三大财务报表并列,成为各方都可以看到的第四张报表,倒逼企业加大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加速绿色发展转型。
六、从党建与目标考核层面,将ESG融入经营管理和投资决策,明确ESG责任体系,从文化意识到经营方式上,协同支撑国家完成“30·60”目标。
因此,ESG对国资国企而言,不光反映了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同样映射其作为国有身份对国家战略宏观布局的思考与认识。因此ESG更像是一种思维方式,考察了国有企业领导干部如何采取更加先进、更加合理、更加具有大局观和全面性的企业治理思路,如何平衡商业价值与社会责任,这也正是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内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