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是不是高科技产业?至少在某些环节上是的。作为一个存在上万年的产业,农业历久弥新,在各种技术的扩散效应加持下,农业的科技含量在不断提高,相关领域的科技成果——如作物科技、园艺科技、植物保护科技、畜牧科技、兽医科技、农业资源与环境科技、食品科技、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农业微生物科技、工业工程与机械科技、农业信息科技等——不断涌现。这些领域的科技成果,如何从实验室推广应用到农业生产实践中,进而转变成农产品的长期增值,不断提高农业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是十分重要的。
有媒体报道,“十三五”期间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足30%,细分到农业领域的转化率则更低。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尤其突出的,一是科技创新机制的问题。以育种为例,国内目前是以农业科研院所和农业大学为主的课题组的育种组织方式,这种体制以发文章评职称为目标,与产业需求脱节严重,科研院所的育种项目之间和科研院所内部的各个育种人之间壁垒森严,社会公共资源支持的科研育种项目重复建设和浪费严重,科研效率低下。一是推广体制的问题。由于20世纪90年代的农推体系市场化改革,导致农推机构出现“网破、线段、人散”现象,严重削弱了农技推广的组织基础,形成技术难以顺利进村入户的“最后一公里难题”。
除了基础性、前沿性的研究,让面向应用的农业科技成果不停留在实验室睡大觉,让“套资金、套项目”的虚假科研成果原形毕露,让科研工作者的目标更具产业需求导向,让科研工作者的价值更易评估和变现,让科技成果市场的买方和卖方更容易找到彼此并建立更直接的联系,就需要建设统一的科技成果交易平台。
交易中心至少要连接科研院所(供给侧)、产业方(需求测)、金融机构、专业服务机构四类角色,形成集聚效应,以提升科技成果交易的效率。在交易过程中,随着大数据的不断积累,交易中心还可衍生出多种多样的商业模式,如需求测的企业科技增信、供给侧的能力评估、科技成果托管、科技成果“不良资产”处置等等。
获取更多农业资讯,欢迎扫码关注我们
和君农业事业部 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