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研究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成渝双城经济圈若干城市融合发展的案例,我们提出一般情况下,地方实现区域一体化融合发展的“六个深度”政策措施,供各地政府与企业制定“十四五”发展措施时借鉴。
四、生态文明上的深度联建
1、环境保护“一条心”。生态建设有其特殊性,如果不能实现思想一致、行动一致,区域内的某一地污染都可能造成整个区域的生态环境恶化。因此全区必须加强交流合作,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上达成“一条心”,强化生态环境联防联控意识。
2、产业发展“一个调”。在全区域内需要一致推进绿色发展,优化经济结构,突出绿色技术创新与生态保护设计,建立统一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共同形成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空间布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经济发展较落后地区的生态环境往往较好,要利用好环境优美、生态资源丰富的优势,在生态农业、文旅、康养等方面发力,打造区内“菜篮子”、“后花园”,促进自身发展。
3、生态建设“一张图”。全区域要联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做好空间资源管控、污染综合防治、生态保护修复等“组合拳”,探索建立一体化环境工作机制,区内发达地区要对较落后地区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共建生态文明。在这方面长三角地区已有较好的实践。
五、公共服务上深度协同
1、城市服务协同。区域内各个城市需要加强协同,优化城市服务,在公共服务设施、城市功能完善、信息技术融合、智慧城市建设、城市治理等方面推动一体化。较为典型的是在此次新冠疫情期间长三角、京津冀等区域内推动健康码互通互认。
2、提升营商环境。要学习借鉴区内先进城市的营商环境经验,打造“一个标准”的优质营商环境,协同推进“放管服”改革,才能有效承接区内产业转移。
3、优化社会环境。强化区域内公共事务协同治理,同时要增强政府和社会机构的公信力和执行力,营造整个经济圈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社会环境。
六、发展规划上深度链接
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就要坚持一体化的发展理念,各地要与区域总体规划做好衔接,互相之间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技术创新等方面加强区域经济圈内部规划衔接,做好重要产业、重大项目、重点园区等方面的规划协同,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
总体来说,区域一体化发展为区内及周边各个城市带来了重大的机遇和利好,但也需要看到背后的挑战,如果错失机遇,则会造成自身的边缘化。从我们的研究和经验来看,改变固有行政思维,积极推进以上“六个深度”的发展举措,产业发展深度对接,基础设施深度互联,开放创新深度合作,生态文明深度联建,公共服务深度协同,发展规划深度衔接,能够帮助地方有效地融入、共同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