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招商系列文章之一:为什么招商引资越来越难?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内容,如何稳增长成为各地政府年末岁初面临的重大考题。其中,招商引资历来是地方政府发展地方经济的重点工作,然而在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和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招商引资正在变得越来越难。如何破解招商引资的困局,本系列文章不说废话只上干货,把我们在一线的观察和思考,在全国范围内发现的好思路、好办法提炼出来,相信总有一条会给你以启发。敬请关注地方政府招商系列文章,本期我们推出第一篇:为什么招商引资越来越难。
招商引资有多难?谁做谁知道
近年来我们与大量的地方政府,开发区、高新区及各类园区管委会密切接触,他们一谈起痛点,三句话之内必提招商引资。一线城市人才基础、产业基础好,但招商引资要求高,难!二线城市发展势头猛,但竞争城市多,产业载体供应量大,也难!三四线城市手头筹码少,本来就在招商大战中处于食物链末端,而环保新政又大幅抬高了招商门槛,更难!
为了应对招商难,地方政府没少想办法,总结起来可以归纳为六个字:拼政策、人海战。
如今比政策几乎是招商引资的标配,就如同网上段子:两个人相亲,一方见面必问:“你有车吗?你有房吗?你有存款吗?......”招商的时候政府通常都会被问:“土地零地价吗?地方留存比例多少?税收地方留存全返吗?有配套安居和人才政策吗?有配套的投资资金吗?......”如此相亲,最后成了拼爹,如此招商,最后比的是地方政府的政策权限和财力。一开始,祭出政策法宝是有效的,但是当所有政府都使用的时候,同质化导致被招企业货比三家,待价而沽的心态严重,政府付出的招商成本越来越高,甚至导致债台高筑,毕竟招商时承诺的支出是一次性的,收入需要长期的税收慢慢回收,然而,这些巨大代价招来的企业是否能有持续的税收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所以,很多时候政府招商像是在做一项风险投资,可是,世界上持续成功的风投机构本是凤毛麟角,对政府如此要求实在是太难了。
当政策难以实现差异化,如何抢夺并不太多的优秀招引标的?人海战成了必然选择。一线城市在发达国家设立分支机构,其他城市在一线城市常驻招商人员。各地驻京办的主要职责除了服务领导,几乎无一例外都承担了招商任务,据说在北京常驻的各地招商人员数量超过了五位数。年中北京外包协会一位领导跟我说,他旗下的企业正在遭受各地政府一轮接一轮的招商“扫荡”。各部门各机关全部肩负招商任务的“全民招商”成为不少地方政府的“招商经验”,甚至在反腐风暴中有个别地方还祭出了“纪委招商”的绝招,以打消被招企业对当地优惠政策能否落实的疑虑。不仅是政府,一些市场化的公司如华夏幸福、联东U谷等也同样以招商队伍庞大著称。
遗憾的是,以上的血拼却未必能换来招商引资的硕果,很多地方都陷入了招商工作白+黑、5+2连轴转,只有辛劳难见功劳的怪圈。人们都在问,为什么招商这么难?答案要从产业发展的规律中寻找。
NO.1
原因一:产业梯度转移式微
在过去三十年里,我国的产业发展呈现出清晰的产业梯度转移特征,许多产业的转移路径是:发达国家——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落后地区。然而,随着中国多年发展,产业梯度已经大幅削弱。
首先,中外技术差在大幅缩小,这导致先进国家技术扩散及落后技术转移的空间基本丧失,剩下还可以转移的技术基本上已经是发达国家的核心技术了,属于限制或禁止转移的范畴了。
其次,国内的劳动力、土地、资源等要素成本大幅上升,已经明显高于基础设施大幅改进的东南亚国家甚至非洲国家,很多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在中国国内转移已经没有意义,而是直接向上述低成本地区转移。
最后,国内的环保新政使很多面临转移的污染型企业也很难按照原来的转移路径转移,这些产业要么逐步在国内消亡,要不也只能转往国外,包括一带一路国家。
NO.2
原因二:高质量发展打破传统的产业转移方式
世界金融危机以后,全球经济发展进入再平衡周期,传统上这种两头(技术和市场)在外、依靠规模经济和成本优势的中国世界工厂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中国“智造”替代“制造”已是全球经济化2.0时代的大势所趋。制造企业自身困难重重面临转型,基本已经丧失扩张能力,拥有未来的“智造”企业,其扩张需求与传统制造企业具有明显的不同。
第一,先进制造业企业,最需要的配套不是土地、厂房,甚至不是上下游的产业链和优惠政策,而是包括供应链服务、研发服务、金融服务、信息服务、营销/品牌服务、咨询服务等在内的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简称APS),没有这些配套,招商只能是对牛弹琴。
制造业产业链中拓展的生产性服务业
资料来源:宏源证券研究所
第二,先进制造业往往与现在的ABCD技术(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相结合,这些技术服务商当然也属于APS,但与一般APS不同,它们要发挥作用还需要诸如传感器、高速通讯网络、数据库等新型基础设施和数据平台。APS+新型基础设施,有多少地方在这方面准备好了?
第三,先进制造业对产业工人的要求明显提高了,缺乏专业训练的农民工已经不能胜任了。新产业需要新工人,本地是否有这样的新工人培育平台,快速响应和满足企业对新型工人的要求?
在我们看来,中国智造的发展逻辑是以中国日益成长的内需市场为基础,全球化城市为载体,虹吸全球的高端产业资源为我所用,在中国腹地实现产业/产品升级,最终再向全世界输出。它的产业布局如今并未成熟,产业转移模式与传统制造业大相径庭,这应该是下一轮地方产业发展的大机会。遗憾的是,我们大部分政府的产业发展部门无论从思想上还是行动上都没有准备好。
面对上述两大原因,我们的招商引资应该如何应对呢?请继续关注本系列文章的下一篇:高质量发展时代的“招商八剑”(上)
好东西就是要多分享,如果觉得不错,
请关注公众号并分享朋友圈哦
获取更多干货、答疑及加入官方微信群,欢迎添加产城发展事业部官方助理微信号:hjccfz
微信号 : 和君产城发展事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