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文章推荐
更多 >>
产能利用率不足40%,动力电池产能过剩如何破解?
来源: | 作者:姚昕煜 和君咨询新能源事业一部 | 发布时间: 2024-12-01 | 304 次浏览 | 分享到:

近期,动力电池行业频频传出产能过剩的消息。公开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我国动力电池年产能已接近5000GWh,而2023年的市场需求仅为616GWh,产能利用率低于40%。产能供过于求,导致产业链出现价格战,多家企业利润下滑,行业竞争白热化。那么,动力电池为何会出现产能过剩?这又将给产业带来哪些影响?企业和政府该如何应对,从而破解眼下困局?



错位扩张导致产能快速溢出


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增长,拉动了电池需求的高速上扬。根据公开数据显示,过去三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占有率由10%提升到30%以上,这使得从企业到资本市场都对电池行业未来的需求持乐观预期。与此同时,地方政府也在积极引资,吸引大批电池项目落地,导致上中下游企业纷纷加大投入力度,电池产能持续高歌猛进。然而,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增速已经开始回落,2023年增速更是跌破了30%。电池产能的持续扩张与需求端的回落导致供需严重“错位”,造成的结构性产能过剩的情况出现。预计到2025年,我国电池产能将达到4800GWh,而市场需求仅为1000GWh。



价格暴跌冲击产业链各环节


在产能过剩的压力下,动力电池价格出现暴跌的情况。公开数据显示,电池价格从2023年年初的1元/Wh跌至年底的0.4元/Wh,一年时间就腰斩超过60%,给上下游带来较大冲击,多家企业亏损严重。动力电池的突然暴跌,也导致原材料电池级碳酸锂等价格在短期内剧烈波动,整个产业链卷入价格战的漩涡中。此外,由于订单量的减少,部分原材料厂商开始低价抢单,进一步加剧了行业的内卷。这类恶性竞争不仅导致了资源的浪费,还将造成更多的产能被丢弃在“雪地”中,行业发展为此将付出更大的代价,整体实力受到削弱。



头部稳固增强,二三线面临洗牌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大环境下,电池企业正经历新一轮洗牌和筛选。由于掌握核心技术和品牌影响力,头部企业如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在市场中占有率均超过70%,在竞争中仍稳居优势。反观那些长期依赖低价策略生存的二三线梯队企业,则面临更大冲击,在未来很可能被淘汰出局。越来越多的企业也逐渐意识到技术研发的重要性,固态电池、4C快充、叠片电池等正在成为企业力求差异化的技术突破口,行业的技术生成持续活跃,高性能、高安全的新产品将再次点燃市场经济。



多管齐下助力破局


当前,动力电池产业风雨飘摇,亟待政府和企业从战略高度破局,有关部门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指导意见为企业的发展明确了方向。企业可以通过适度调整产能,避免盲目扩张;加强技术研发,提高产品性价比;积极布局海外市场,消化国内产能过剩;加强产业链公司的沟通配合,形成合力从而提升整体实力;延长新能源补贴政策,为产业转型期提供时间窗口期。  


长远来看,随着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扩大,动力电池需求依然巨大。产能过剩也许会让前行更辛苦,但产业发展的大势不会改变。这次洗牌过后,动力电池产业定将重归理性快速增长的状态。



联系我们

扫一扫

关注我们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86号院E区213栋

邮编:100101

联系电话:010-84108866(总机)

业务咨询:400-093-2688(免话费直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