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强生宣布品牌焕新,更换了使用了135年的品牌标识,启用全新设计的徽标,并且在数字化界面等应用场景中凸显缩写的品牌标识“J&J”。同时宣布将旗下医疗科技和制药两大业务整合至强生(Johnson & Johnson)名下,以此将该两个细分市场与强生品牌建立更紧密的联系,制药业务杨森将更名为强生创新制药(Johnson & Johnson Innovative Medicine),强生医疗科技(Johnson & Johnson MedTech)则保持不变。
此次公告标志着强生持续数年的业务调整与“瘦身”已走到尾声。2021年11月,强生宣布了135年来最大一次架构调整,出售创可贴、婴儿爽身粉的健康消费品部门,分拆成为独立公司上市。2023年8月23日,强生公司正式宣布了顺利完成分拆,“新强生”制药占65%,器械占35%。而此次的业务组合,更是彰显出强生专注于制药和器械这两大医疗健康领域的发展决心。
近年来,国内外制药企业的业务调整已不是新鲜事,“瘦身”成为众多药企不约而同的战略选择,目的则是聚焦核心领域,剥离非核心业务,提升运营效率,降低净经营成本,以更轻松的状态应对市场挑战等。正如我们之前在《“分拆”也是一种战略选择:微创医疗发展启示录》文章中提到,辉瑞、诺华、默沙东和GSK等均是选择“瘦身”转型的具有代表性的外资企业。而以微创医疗为代表,一股“分拆”之风也在国内快速崛起,成为当下许多企业特别是混业发展的集团型企业的又一重要战略选择。
伴随着业务“瘦身潮”,今年众多医药巨头均宣布了裁员或管线调整的计划,如强生、辉瑞、武田等,主要原因是新产品研发上市受阻、新药获批难度加大,现金流难以维系等。从这个角度看,“瘦身”更是为了应对当前激烈市场竞争环境的“壮士断腕”。但“瘦身”不是终点,战斗还在继续,如何在激烈的市场拼杀中脱颖而出,考验的仍旧是企业的管理水平、创新能力、资金规模、新市场开发等综合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