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到2022年11月22日,A股上市公司正式突破5000家。可以说,这是中国资本市场成长过程中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我们总结了一张关于上市公司的市值分布图,这一张图,几乎可以预示5000家上市公司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影响。

1、这张图,映射出了整个中国企业的“阶层”。既体现了中国企业的竞争力排序,又蕴含了中国资本市场流动性的分布,甚至包括产业资源的集聚与耗散。企业在这张图里处于什么位置,可能直接决定了企业的社会资源、产业地位、政府重视度、股东个人财富,甚至是业内人才对企业的看法。
2、不同“阶层”,不同命题。万亿市值,基本都是掌握国家关键命脉资源的行业(其中酒水是反例);千亿市值,多数为具备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霸主企业;300-500亿市值,基本为大赛道行业的链主级企业;100亿左右,基本是细分领域领导者;50亿左右,基本是上市公司中的“普通”公司;20亿左右,基本是问题公司,或者是还未长大的小公司。3、这张图,几乎就是一张企业成长的资源图。市值越大,抢夺的资源越多;市值越小,在资本市场上吸收到的养分就越少。就像一个热带雨林,参天大树与微生物共同组成了整个生态体系,各有各的活法,各有各的选择,但终究是市值竞赛,养分抢夺。市值,在利润、资产之外,往往还有一层意义,即很多行业,虽然赚钱,但不值钱。这也是上市公司阶层分化的底层原因。3、穿越阶层,不仅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也存在于上市公司中。从几十亿穿越到百亿,从百亿跨越到千亿,不仅仅是炒股票、贴热点、搞关系,更多是赛道选择、生意品质、能力验证。这组简单数字的背后,微观上是很多企业对战略升级、模式创新、资产重构、创新培育的一次又一次努力、尝试与冲击,是很多企业家一生事业奋斗的缩影。4、同样是A股上市,但得到的结果,却可能完全不同。有的公司千亿市值,全球资源扎堆;有的公司50亿市值以下,默默经营,无人问津;还有几万家企业正在为IPO不懈努力;也有几千家企业为了百亿市值持续奋斗。百亿公司需要千亿战略,千亿公司需要万亿战略,分层意味着资本市场已经是一场不进则退的成长竞赛。5、有的上市公司正在躺平。已经有一批A股公司,出现了类似情况:长不大、死不掉、不增长、不亏损,已经上市十年,平稳经营,偶尔亏损,但也不至于ST,常年在这张市值分布图中,稳居其中某一个群体,不向上奋斗,也不向下卧倒。这是一种上市公司的躺平选择。6、大多数上市公司,最终可能只是A股市场的分母。从总数看,A股当前总市值近90万亿市值,5000家A股上市公司,意味着每家上市公司的平均市值接近200亿元人民币,但A股低于200亿市值的公司有4214家(11月22日数据)。7、市值的加速分化,还意味资本运作的复杂度正在变得更高。百亿市值企业,可以收购几十亿市值的公司,千亿市值的公司可以分拆出下一个百亿企业;20-50亿的上市公司,甚至应该考虑如何引进百亿或千亿上市公司作为战略投资者;如果再考虑到北证与港股,中国已有三个独立的公开市场,分层意味着利差,利差意味着并购重组举牌的机会。A拆A,A参A、A控A、A拆R(Reits),A参北,北参A,A控H,H控A(3个市场+N个手段的排列组合)……A股的资本顶层设计,变得玩法多样,极其复杂。董秘角色的工作复杂程度,远胜于十年之前。8、看上去只是一组数字,但背后可能意味着国家竞争力(有多少千亿市值公司),意味着一个国家有多少细分产业的绝对竞争力(有多少超300亿市值企业),意味着有多少能够证券化的资产(有多少拟IPO企业)。这体现着一个经济体的长期经济活力、经济安全程度(市值越大,直接融资比例越高,刚性兑付风险越小)以及长期市值潜力(未来的千亿企业数量是由当前的百亿企业数量决定的)。9、这张图,对于各个省域/市域经济的地方市值分布、各个产业发展的行业市值分布,能够解读出大量的关键信息,能够看到区域资本市场发展的问题与机会。比如苏州的GDP是嘉兴的3.6倍,但苏州500亿市值的上市公司(2家),却少于嘉兴(5家),这背后其实是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没有千亿市值上市公司,就不可能有区域万亿产业聚集。市值兴衰的背后,往往意味着一个省域/市域的经济兴起与衰落,意味着一个行业的兴起与衰落。大家有兴趣,可以自己调出数据,看看各个行业、各个区域的市值结构分布,看看不同行业/不同区域在不同时间点上的市值构成占比。
10、最后一个问题:以目前的情况看,中国上市公司的数量,天花板到底在哪里?8000家?10000家?12000家?这甚至决定了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道路与选择。如果假设流动性总量不变,每多1家上市公司,就意味着可能有1家已经上市的公司,流动性被衰减。从美国资本市场的发展经验看,真正保持长期流动性活跃的公司,可能还不到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