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疫情,“野味”再次成为搜索热词。网上流传华南海鲜市场的一份菜单,竹鼠、狗狸獾、猪狸獾、果子狸、狐狸、树熊、孔雀、大雁等赫然在列,“可活杀现宰,速冻冰鲜,送货上门。”从搜索大数据看,南方尤其是华南,爱吃野味也并不是刻板印象。为何如此?原因是多方面的。
生理/地理因素:蛋白质是生命的物资基础,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人类进入农业社会后,肉食供应的不足导致人们不得不充分利用一切蛋白质来源。中国华北吃知了、蝉蛹,南方吃各色野味,云南吃虫子,东南亚/非洲一些地区吃蜘蛛蝙蝠,甚至到南太平洋地区的“食人族”,都与蛋白质的获取需求有关。中国的伟大发明——豆腐,也基于同样的理由而被创造。
历史文化因素:“以形补形”的片面思维,以及中药典籍中对各类野生动物药效的描述,如蝙蝠可平肝明目,也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人们对野味的追捧,尤其是广东这类中医文化发达、中药材贸易集散地区。
消费文化因素:对一部分吃饱了(撑)的消费者,其追求没有按照“吃的好-吃的健康-吃环境、吃仪式感和艺术性”这一轨迹去发展,反而朝着猎奇、刺激、炫耀这样奇怪的方向发展了。在富裕起来的地区,尤其具备上述历史文化特点和饮食习惯的地区,吃野味、吃保护动物,与豪车名表同样,起到“价值符号”功能。
2月24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的决定,意味着国家全面禁食野生动物的制度基本确定,与之相关的数百万从业人员、上千亿的产值将受到极大冲击。这也提醒了企业尤其是从事农业行业的企业,非环境友好型的、不符合现代价值观的行业是一定要摒弃的投资领域。
获取更多农业资讯,欢迎扫码关注我们
和君农业事业部 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