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文章推荐
更多 >>
养老服务设施建设6年回顾,供给类型的多元化落地尚待全面打开——和君每日观察20190613
来源: | 作者:杨围围 | 发布时间: 2020-01-14 | 4099 次浏览 | 分享到:

作者:和君健康养老事业部高级咨询师 杨围围


从2013年养老产业政策元年以来,我国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已经历经了6个年头,从提供床位的养老服务类机构来看主要有养老服务机构、社区养老机构和设施、社区互助型养老设施三类,其床位类型主要分为社区留宿和日间照料床位、养老服务机构床位两种类型。通过民政部相关统计公报数据可以看出,我国提供床位的养老服务设施主要面临着以下集中现状和问题:


养老床位总量逐年增加,但增速逐渐放缓:2018年底我国养老床位总数已达近746.4万床,其床位总量的增速在近几年将会持续放缓,床位年增长率由2014年的17%,逐渐降为2018年的0.21%,距离2020年达到800万床(每千名老年人35-40床)的目标已然不远,养老床位总量将在未来维持低水平增长,同时床位结构和服务质量的提升无疑将会成为下一阶段发展的重点。


社区类床位数增长势头逐渐超过机构型床位数:截至2018年底,养老服务床位中,养老机构床位数392.8万张,社区养老床位数353.6万张,占比接近50%,从近6年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养老服务机构的床位数虽然在数量上占比过半,但近几年不增反降,而社区类养老服务设施的床位数却连年增长,这与近几年政府大力倡导社区及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导向有关,更重要的是其背后养老服务需求规律的导向。


整体床位空置率连年增高:虽然官方数据尚未完全公布,但从收留抚养老人的人数在养老床位总数上的占比来推算,在我国养老服务总床位数量不断增加的同时,养老服务床位的整体入住率连年降低,这一方面与养老服务床位数近几年疯狂增加有关,一方面与我国现有养老服务床位需求总量有关。可以预见,在养老服务床位数量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势必会带来床位数量控制的基础上,床位品质与入住率方面的全面优化与整治。


养老床位的共享与高效利用方式多元创新:在现有空置养老床位的基础上,近几年新增养老服务设施的关注点不再停留在“养老服务床位增量”上,而是聚焦在“有效床位的设置与利用”上,如护理型刚需床位占比的不断提高、共享床位式的旅居养老、少量集中床位辐射更广居家人群的上门服务等,均在养老床位空置率居高不下的背景下衍生出来,通过市场化调节的方式不断优化我国养老服务供给的整体结构和效率。


综上所述,从养老床位的规模和结构变化来看,我国养老服务业已经到了“降速提质”的阶段,在全国养老产业“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的基调下,“追求质量的结构性调整”将成为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核心命题,随之而来的将会是规模管控、标准化先行、奖惩与淘洗等一系列产业动作,这对从业企业来说,无疑会在质量挑战的同时迎来多元化的竞争机会。


联系我们

扫一扫

关注我们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86号院E区213栋

邮编:100101

联系电话:010-84108866(总机)

业务咨询:400-093-2688(免话费直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