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和君食品饮料餐饮事业部助理咨询师 何宗翰
2014年时,生鲜电商2B服务商中,美菜是第二名,当时的美菜规模只有第一名的一半。不仅没有完善的分拣系统,甚至连人员分工都不足够明确。在这样的情况下,不难想见的是——美菜的每一笔订单都在亏损。
面临这种情况,美菜可以选择迎难而上,优化仓库效率。不过这样的选择之下,必然伴随着人员培训等,也就会相对应的让“招人”受到一定限制;而对于当时的美菜来说,前端获客却容易得多。
至此,其实美菜面临了一个典型的战略问题。若试以和君咨询的食品饮料餐饮事业部的“高、质、量”模型来说,就是先“快上量”,还是“精磨质”的抉择?
最后,在“追赶第一名”的大目标下,美菜选择了前者——仓库效率只优化到一定程度,并且每天招人。所以那个时候的美菜,常常仓库里都是新人过半的状态。可以想见,那是极其混乱的。
不过,也因为忍受这样的低效,美菜的规模每月翻番,以三个月追平了第一名后,再融了 3000 万美金;然后,又继续用五个月时间成为了原来的第一名的五倍,再融了 1.2 亿美金。至此,其他对手已难望其项背。
这种“快上量”的战略选择,就是不顾一切地扩张,放弃效率去换取极快的扩张速度。结果往往是要么大输、要么大赢。这也是很多创业者之所以“不敢”的原因——“快”对他们来说面临了太大风险;而且,这个过程中可能与“客户至上”的思维相悖。可他们往往没意识到:一旦错过这个时间窗口,可能就再也不会有这么好的机会了。
“快上量”这个战略选择,如果从进攻角度而言,企业的业务可能是需要一定规模才有价值,例如社交软件;再从防守角度来看,比对手更快的扩张意味着更可能更早接触到并转化更多客户。当然,战略讲得失,在这样追求速度的战略下总是有些必然:如管理混乱、用户体验不佳、总是在“灭火”等,而这些,其实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演化”的过程,尤其配套“快速迭代”的时候。
同时,对于规模效应强的企业来说,融资节奏和金额极其重要。谁用户圈的多,谁就可以融资效率高;谁融资效率高,又能更快更好地扩大用户规模,形成强烈的马太效应。
虽说,“快上量”战略看上去牺牲了部分效率,但如果跳出混乱表象思考,这又是极其效率的——在合适的时间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用户规模),加之良好的产融互动,跑出强大闭环。
对于某些企业来说,最输不起的可能是用户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