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国康复医疗市场专题报告》

养老机构中的康复服务

细分市场的环境分析和进入策略

连载二:康复领域的细分市场:养老机构如何延伸开展康复服务


文 | 和君健康养老事业部高级咨询师   张良


(一)康复医疗市场潜力巨大,千亿规模指日可待




中国康复市场需求巨大,预计2022年,康复医疗的市场规模将达1035亿,年增长率将达21.91%,保守估计,我国需康复人口超过一亿人,主要来自于四大群体:


  1. 残疾人群体,我国现有残疾人总人数为8502万人,按照《“十三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中提到的残疾人基本康复率达到80%的目标,意味着将有6000万人的残疾康复需求;


  2. 老年人群体,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年底,我国65周岁及以上人口16658万人。其中患有各种慢性病、并有生活能力障碍需要康复的老年人多达1亿人。


  3. 慢性病患者群体,慢性病患者在我国有2亿多人,除去老年慢病人群,需要复服务的人数约1500万人。


  4. 因交通、工伤事故及其他伤害事故致残的伤残者,每年新增人数约为150多万人,这当中大部分伤残者需要康复服务。




(二)老年人自我保健意识的提升和慢病防控催生了老年慢病康复市场


从2017年中国城市医院出院疾病构成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城市居民慢病患病呈高发态势,尤其是脑血管病、心脏病、糖尿病和呼吸系统等慢性病。




慢性病患病率随着年龄的上升而增高,老龄人口疾病谱的改变和老年人群自我保健意识的逐步提升,使得慢病康复需求逐步扩大,加上原有慢性病致残带来的需求,慢病康复即将迎来巨大的发展空间。


(三)专业康复机构与养老机构中的康复服务的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


当前,养老机构普遍开展康复服务,但在具体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上,却各有侧重。根据我们的实践观察,专业康复机构以提供康复医疗服务为主,而在多数养老机构(养老机构内设康复医院的除外),提供的康复服务更多的体现为“应用康复技术改善老年人生活能力的服务”。




(四)养老机构提供的康复服务,更加关注入住老人对康复的内在需求


从需求端看,从老年人常见病的患病情况看,高血压、退行性骨关节病、脑血管病、骨质疏松症等是困扰老年人健康的主要问题,因此对于运动功能训练、日常活动能力训练和健康教育等需求比较多;




从供给端的角度看,养老机构开展康复服务,更多的偏重于老年人日常所需特别是与日常生活功能相关的项目。


一项调研显示,在开设康复服务的71家机构中,康复辅助器具提供、健康教育、ADL评价与训练、心理评价与康复服务开展比率较高,分别是87.32%、85.92%、84.51%、84.15%;言语康复训练(43.93%)和运动康复训练(59.15%)开展情况较差;而中医康复(66.2%)和物理因子治疗(73.24%)居中。



资料来源:罗治安等,养老机构老年人康复服务现状及对康复人才需求的调查研究


(五)养老机构开展康复服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理解客户的身体

养老机构收住的老人,基本都存在着一定的生活障碍,包括身体功能障碍与精神功能障碍。入住时,机构往往会给老人做基础评估,但这种评估多用于评定老人的护理等级.康复中的评定则是从客户的角度出发,能够更加全面的把握入住老人的身体状况。


2、帮助客户预防疾病

养老机构开设康复服务的一个重要特点,或者说有别于康复医院和康复诊所的一点就是“康养合一”或是“康住合一”,这是养老机构开展预防性康复服务的先天优势。


保证老年身心健康,实现健康老龄化,首先要降低许多慢性病的发病率及致残率,因此必须从预防做起,包括预防高血压、冠心病和糖尿病等慢性病。在日常生活中抓好发病前的病因预防,如限盐、减体重、合理膳食及鼓励运动等,以杜绝老年常见慢性疾病的发生。



3、延缓身体功能退化

康复对延缓身体功能退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已经是业内的共识。在实践中, “失能”,特别是“半失能”的判定不应是静态的,很多缺失的功能难以复原,但是康复可以让现有的功能缺失的“晚”一些,避免成为永久性缺失。


养老机构开展康复服务,其落脚点不仅仅是为康复而康复,而是最大限度的维持生理机能,获取更好的生活品质,以“康”促“养”。


4、让客户回归生活

医院中的康复治疗多半是以排除脑中风、脊椎损伤、骨折、外伤、风湿等疾病带来的障碍,并恢复其原有的功能为目的。


养老机构的入住对象,更多的是功能难以改善的入住者,则服务重点要定位于维持现有的身体机能上,优先改善生活自理能力(饮食、排泄、更衣、沐浴等)。


养老机构的工作内容中,生活协助的色彩较为浓厚,可以将照护行为于日常生活能力训练相融合,把单向的照护服务转化成为“促进老人自理的照护”将是未来的照护发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