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作者:和君医药医疗事业部高级咨询师 鞠婷


1月24日,卫健委发布《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设置实施方案》,目标提出到2019 年,完成神经、呼吸和创伤专业类别的国家医学中心和儿科、心血管、肿瘤、神经、呼吸和创伤专业类别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设置;到2020年,完成妇产、骨科、传染病、口腔、精神专业类别的国家医学中心和妇产、骨科、传染病、老年医学、口腔、精神专业类别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设置。


早在2017年1月22日,卫计委已发布《“十三五”国家医学中心及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设置规划》要求在我国医疗体系中除了现有的三级外,将国家医学中心及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补充进来,构建以国家医学中心为引领,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为骨干的国家、省、市、县四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随着近些年医改不断推进,我国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医疗服务水平实现较快提升。但是仍存在问题:一、医疗资源总量不足,优质医疗资源短缺。如全国600万医护人员,近半数医生是本科及以下学历;二、医疗资源布局不均衡。优质医疗资源多集中于“北上广”等中心城市;三、就医格局不合理。患者倾向于到大医院就诊,异地就医、跨区域流动现象明显,例如2014— 2017 年连续四年全国异地就医占比约为 7.9%,2017 年以骨 科、普外为主的外科异地就医患者占总异地就医患者的 24.2%,以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为主的内科占 22.6%,妇产科占 9.9%,儿科占 7.2%,肿瘤科占 11.0%。四、国内医院在科研、学术、成果转化等医学高精尖领域与国际顶尖水平还有距离。


根据国家规划,国家医学中心将在全国范围按综合、肿瘤、心血管、妇产、儿童、传染病、口腔、精神专科类别设置,并设置呼吸、脑血管、老年医学专业国家医学中心;每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将建设1个综合类别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原则上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6个区域分别设置儿童、肿瘤、心血管、妇产、传染病、口腔、精神等专科类别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


其中国家医疗中心定位在疑难危重症诊断与治疗、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高水平基础医学研究与临床研究成果转化;区域医疗中心定位在疑难重症诊断与治疗、医学人才培养、临床研究、疾病防控,协同国家医学中心带动区域医疗、预防和保健服务水平提升,努力实现区域间医疗服务同质化。


设置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有利于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纵向和横向流动,提高我国整体和各区域医疗服务技术水平,有利于缓解肿瘤、心血管和神经等重大疾病优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儿科、妇产和精神等专业医疗资源短缺问题,助力医疗服务供给侧改革的顺利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