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作者:和君健康养老事业部高级咨询师 张良


“网约护士”是一段时间以来公众热议的话题。之所以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一方面因为头顶有“共享经济”“互联网+”等光环,而深层次的原因则是人们对居家护理的需求在增长。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了《关于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的通知》,确定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广东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以规范引导“互联网+护理服务”健康发展。而在此前的2018年底,北京市也颁布了《关于发展和规范互联网居家护理服务的通知》,则是首都北京在互联网居家护理服务方面卖出的实质性一步。把两项政策放在一起解读,基本上能厘清和把握未来“互联网+护理服务”的趋势和方向。


1、明确:边界清晰化

文件将“互联网+护理服务”定义为:医疗机构利用在本机构注册的护士,依托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以“线上申请、线下服务”的模式为主,为出院患者或罹患疾病且行动不便的特殊人群提供的护理服务。由此可见,第一,“互联网+护理服务”是机构行为,不是个人行为,服务主体明确;第二,服务对象重点是高龄或失能老年人、康复期患者和终末期患者等行动不便的人群,服务对象明确;第三,“互联网+护理服务”项目以需求量大、医疗风险低、易操作实施的技术为宜,北京市列出互联网居家护理服务项目目录共涉及25项,其中健康促进4项,常用临床护理14项,专科护理7项,以慢病或术后维护性、重复性护理操作为主,最大限度的规避风险。


2、突出:质量安全控制

此次推出的“互联网+护理服务”政策十分突出护理质量安全管理,从服务资质、服务范围、服务过程和信息安全等方面提出了细化要求,和此前国家卫健委关于互联网诊疗的相关规定一脉相承。其中护理管理制度、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医疗风险防范制度、医学文书书写管理规定、个人隐私保护和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医疗废物处置流程、居家护理服务流程、纠纷投诉处理程序、不良事件防范和处置流程、相关服务规范和技术指南等,基本上涵盖了专业护理质控的全过程,大大提高了服务的准入门槛。换言之,互联网跨界做“护理”已经不是随便谁都能做的了,而这对于成熟的医疗机构是个利好信号。


3、迷局:“市场”如何发挥作用?

“互联网+护理服务”要发挥市场议价机制,参照当地医疗服务价格收费标准,综合考虑交通成本、信息技术成本、护士劳务技术价值和劳动报酬等因素,探索建立价格和相关支付保障机制。可以看出,未来实行政府指导价和市场调节将价格相结合的指向性非常明确。但在这样的政策框架下,市场调节价和政府指导价将形成巨大的扭曲。以造口护理为例,医护到家APP的价格是219元/人次(仅提供技术服务),而在公立医院(以北京为例),价格6元钱/人次;医护到家APP使用最多的输液服务,上线3三年累计预约输液人次44590,日均40人次,价格落差和患者的持续支付意愿将成为互联网居家护理发展的重要瓶颈。


4、破解:社区服务场景+第三方支付

对于“网约护士”这样的新生事物,政府以包容和审慎的态度大胆尝试,小步快跑,理应得到掌声。但一对一的居家护理服务价格也不是每个人或第三方支付机构所能承受的,这样的供需鸿沟决定了“网约护士”只能是少数人或特殊情况下偶尔为之,是作为专业服务的延伸而存在。因此,对于那些真正有长期的、专业需求的人群,我们应当更多利用社区驿站、日间照料中心或卫生服务中心等场所把专业服务引入社区,拉进供需双方的距离,这才是双方效益最大化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