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国康复医疗市场专题报告》
养老机构中的康复服务
细分市场的环境分析和进入策略
连载一:康复事业的发展:从残疾康复到全面康复
文 | 和君健康养老事业部高级咨询师 张良
前言
(一)研究背景
国家层面的大健康产业布局,医、康、护、养缺一不可;
康复服务发展迅速,市场容量不断增加,老年康复市场方兴未艾;
面对医养结合的大趋势,康复服务成为其中的重要一环;
养老机构需要新的业务增长点,满足老年人的品质健康需求。
(二)研究目的
本报告以养老机构开设康复服务的方式为主要研究对象,从政策背景、市场环境、进入路径和前景展望等方面,明确入住养老机构的老人康复需求侧重点,分析影响医疗机构开设康复服务的 六大要素,进而对开展康复服务提出建议,为养老服务和康复服务的从业者提供参考。
(三)研究说明
本研究报告中所列数据和案例均源于公开资料,尽可能保证可靠、准确和完整,仅供学术研究使用,如涉及真实性或版权问题,请与和君健康养老事业部联系。
一、康复事业的发展:从残疾康复到全面康复
康复医学和预防医学、保健医学、临床医学并称为“四大医学”,它是一门以消除和减轻人的功能障碍,弥补和重建人的功能缺失,设法改善和提高人的各方面功能的医学学科,也就是功能障碍的预防、诊断、评估、治疗、训练和处理的医学学科。
(一)康复技术日益成为健康产业的重要一环
康复的操作体系针对人身体的功能障碍,强调功能训练、再训练,最终达到“提高生活质量、回归社会”的康复目的。康复技术的运动学基础包括关节学和肌肉学基础,神经学基础包括神经的可塑性。
康复医学在综合医院中具有明显的应用价值,如骨折、颅脑损伤、脑血管事件、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风湿性关节炎、颈椎病、腰腿疾病等,康复医学的介入,更有效加快了患者的康复进程,改善了恢复效果,显著降低致残与致死率,对改善临床整体疗效发挥出显著的作用。
(二)康复医学有着广泛的应用领域
(三)中国的康复事业源于助残,逐步扩大范围,蓬勃发展
中国的康复专业技术从上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逐步受到业界和社会的重视。真正使康复服务走向应用领域,一般认为是从中国的关爱帮助残疾人开始的。从残疾人权益保障开始建立和完善残疾人康复体系,进而逐步扩展至运动康复、老年康复,急性期和急性后期康复。
回顾中国的康复事业的发展,体现了几个特征:
一是从被动康复到主动康复,从事后补救更多的强调事前预防。随着人们对于康复的价值和内涵认识的不断深入,事后补救作为传统康复的业务继续发展,而通过康复服务达到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的需求逐渐产生,形成了一个新兴的市场。
二是康复服务与其他业态联合,在局部细分市场打造品牌特色成为时下流行的做法。比较突出的有几方面,第一,康复服务与养老相结合,重在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成为“医养结合”的主力模式;第二,康复服务与孕产相结合,延伸“月子会所”的服务,满足育龄女性的需求;第三,康复服务与辅具制造研发相结合,抓住终端用户,以更好的完善产品体系。
三是从医疗机构康复走向社会化康复。康复服务经过多年的发展,不再限于医疗机构,各类投资主体纷纷开展相应的专业服务,如儿童认知听力康复,专业运动损伤康复、认知障碍康复等等,成为了社会办医所青睐的方向。
二、康复服务的未来趋势:以品牌和运营成就健康综合效应
(一)养老机构开展康复服务的困境与难点
尽管康复服务是大健康产业政策的鼓励方向,市场前景广阔,但就养老机构开展康复服务的落地运营而言,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困境和风险,主要包括:
1.支付的不确定性。虽然政策的总体方向上是积极鼓励康复,并逐步和医保对接,但各地落实程度不一,部分地区对康复医院或康复机构实行医保总额封顶,以达到控制医保费用支出的目的,导致康复服务在医保体系内处于边缘地位。换言之,在康复领域,尤其是老年慢病的康复服务仍然一定程度上需要依赖自费。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如果医保在控费总体趋严的大势下,有可能会将一部分长期住院的病源挤出,这样一来,康复机构和医康养结合的养老机构将获得发展的动能。
2.康复人才的缺乏。据公开资料显示,我国康复医师占基本人群的比例约0.4:10万,而发达国家该数据则达到5:10万,两者相差12.5倍。按照相关部门的要求,我国二、三级医院共需要康复医师5.8万人,治疗师11.6万人,社区综合康复人员需要90.2万人,是现有康复人才的10倍以上,存在巨大的人才缺口。更加值得注意的是,在巨大的人才缺口面前,康复人才更多的青睐去大城市公立医院康复科工作,其次是到专业康复机构,到养老机构工作并非其首选。
3.公立医疗机构和其他康复机构的竞争。一方面,政府鼓励社会资本进入,通过开办康复医院弥补医疗服务的空白;另一方面,政府也在鼓励大城市的一、二级医院转型为康复医院,甚至政府投资兴建三级康复医院,公立医院在市场上非常容易获得竞争优势。这对养老机构开展康复服务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二)养老机构开展康复服务的趋势和展望
如前所述,尽管康复服务在中国正处于起步阶段,在发展中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与挑战,但从大健康产业发展的长期规律看,康复服务仍然有着广阔的前景。特别是,康复服务作为养老机构由单一照护服务向综合健康服务升级的重要一环,也是各级各类养老服务主体必须要上的一堂“必修课”。综合政策方向、产业发展和落地实施的角度,对养老机构开展康复服务提出以下建议:
1.选好康复进入的细分领域。初期可以以“轻康复”为切入,选择设备投入少,消费价格不高、且位列医保报销范围的项目,如辅具使用、 ADL评价与训练、中医康复、物理治疗等;后期必须要逐步建立完善专业的康复服务体系,特别是要结合养老机构人群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发如认知康复、运动康复等、真正把康复服务与养老服务融合。
2.培育自身的机构运营能力。康复机构作为医疗机构的下游,康复医疗最大的市场仍然是获取其他大型公立医院的转诊病人,这就要求康复机构既要重视医疗机构转诊,同时也要培育自身的获客渠道,预防大型医院发力康复市场而带来的冲击。
3.锻造专业稳定的人才队伍。人才是康复服务的关键,和君健康养老事业部的调研显示,多数机构在未来对康复人才有大量的需求(71%),其中以本科生为主。养老机构相对于医院和专业的康复机构,对在人才的吸引力往往没有太多优势,这就需要从整体战略着手,构建长远的人才发展平台。
4.康复价值内化于健康成效。由于入住老人及家属对康复服务认识的不够全面,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对康复服务的付费意愿。开展康复服务,一定要把康复服务的价值变成直观可视的,把康复的费用打包融合在护理费中,把康复服务结果上升到综合健康成效方面。
5.以对外合作提升品牌价值。康复服务的性质决定了它是操作性的服务,技术含量相对不高,但需要成熟和标准化管理体系。国外成熟的康复模式可以为我们所借鉴,与知名康复服务机构合作引入技术、设备和管理体系,能够迅速地提升康复服务的水平,同时也利于品牌形象的提升。
6.广泛应用信息和智慧康复。脑机接口技术(BCI)大数据和虚拟现实技术(VR)为康复服务提供了一个新的应用场景,也为精准康复提供了技术基础。未来,数字化的精准康复医疗将后得到更广泛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