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9年中国康复医疗市场专题报告》

养老机构中的康复服务

细分市场的环境分析和进入策略

连载三:康复领域的业务进入路径:六大要素综合评价模型



文 | 和君健康养老事业部高级咨询师   张良


(一)业内和社会对老年康复服务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颇


近年来,随着“银发浪潮”的到来,养老产业受到了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其中,康复服务作为医养结合的重要环节之一,也逐渐成为养老市场供给端的“宠儿”,甚至不惜代价投入。但是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老年人及家属、社会乃至部分养老服务的投资人,在不同程度上对康复服务的理解存在着偏颇和误解,具体包括:


一是康复是医院的业务范围,而不是养老机构的业务范围。这种观点主要存在于中低端的养老院。由于历史的原因,这类机构在建设初期并没有统筹考虑康复服务的场地和投入,以至于运营多年后仍旧提供基本照护服务,客观上固化了照料找养老院、康复找医院的概念。另外,由于部分康复业务,如中风后康复、严重复合外伤康复由于专业门槛较高,多在医院中完成,致使一部分人将康复狭义的理解为只能有医院提供服务。


二是康复要依赖于自然环境。这种观点主要存在于主打“康养”、“休闲”为主,以活力老人为主要目标客群的服务机构。基于客群定位,服务方更多的将有限的土地、建筑、资金、人力用于提升服务硬件,特别是一些自然环境优越的地方,更加强调自然环境的作用,并没有关注到康复的本身的内涵价值。


三是老年人没有康复价值或康复期望值过高。一方面,有人认为入住机构的老人,特别是失能失智老人基本长期卧床,根本无法接受康复,也没有康复价值;另一方面,有些机构服务人员或入住者的家属则认为,只要坚持康复训练,即使长期卧床,总有一天也能够自己行走。这其实是误解,康复的意义在于能延缓功能快速退化,而非功能恢复。


四是康复设备价值越高,效果越好。这通常是以“高净值人群”为目标客群,打造高品质服务环境的养老机构开发模式的一种延伸。但康复服务的本质是医疗属性,而非消费属性。高投入更多的是对品牌形象和营销宣传起到促进作用,但对于康复效果并非呈正比关系。


五是康复等同于休闲养生。康复从患者的角度,可以分为主动康复(运动、作业等)和被动康复(按摩、理疗等)两种,前者是“辛苦” 的,后者是“享受”的。这部分人把康复片面的理解为健身运动、中医拔罐和按摩保健。这其中有对康复理解片面的因素,也和健身和养生机构扩大宣传有很大关系。


(二)养老机构开展康复服务的形式


为了较好地解决老年人的医、养分离所存在的各种问题,2013年,国务院适时提出“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探索医养结合新模式”。2017年,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的通知(国发〔2017〕13号)指出:“支持养老机构按规定开办康复医院、护理院、临终关怀机构和医务室、护理站等。加强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康复辅助器具配置人才培养,广泛开展偏瘫肢体综合训练、认知知觉功能康复训练等老年康复服务”。


基于政策的鼓励方向、养老服务行业的本质属性和康复市场的广阔前景等要素,近年来,养老机构特别是中高端养老机构开设康复中心,甚至开办康复医院已经成为一种通行做法。但就具体的操作层面而言,并没有形成一定的通行标准,业内也尚未形成有里程碑意义的标杆项目。


从总体而言,养老机构内设的康复服务,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康复养老双轨并行,投资方建设养老社区后,配套建设一所二级康复医院,既开展基本康复服务,同时也作为医疗机构,满足入住老人甚至周边人群的基本医疗需求,如北京泰康燕园康复医院,杭州绿康滨江康复医院等;二是自上向下,将服务从医疗延伸到养老,这种模式依托医疗机构强大的专业能力,以医疗带动康复和照护,如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青杠老年护养中心、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护养中心、北京羊坊店社区医院转型为康复医院等;三是自下向上,在养老基础上增加康复服务,由于自身运营能力不足,这种模式往往采用外包或出资共建等深度合作的形式补齐医养结合的“短板”,如长沙康乃馨与湘雅三医的合作模式。


案例1:泰康之家/泰康燕园康复医院


北京泰康燕园康复医院有限公司是由泰康保险集团子公司——泰康之家投资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一家拥有先进医疗设备和医疗技术的现代化二级康复专科医院,总投资2.9亿元,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开放床位100张,以康复医学、老年医学、健康管理作为重点发展方向。


2016年12月15日医院与美国康复机构GRS Health Services 正式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国内开启了高标准的康复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北京泰康燕园康复医院汇集了国内外康复专家,引进先进的康复设备,由资深康复医师、物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言语治疗师、临床营养师、中医师、心理治疗师、康复护理、康复顾问、文娱治疗师等组成了多学科康复团队,与北京协和医院、北医三院等著名综合医院建立VIP转诊通道,为客户提供集诊疗、手术、康复、护理为一体的国际化康复医学服务。

北京泰康燕园康复医院的业务范围包括:老年康复、神经康复、重症康复、骨科康复、运动医学康复、心脏康复、呼吸康复,由专家团队、治疗师团队和支持服务团队共同提供服务。


北京泰康燕园康复医院目前引入的是国际标准的高品质最有代表性的power back康复模式和长期照护(long time care)模式,其优势在于标准化的运营流程和体系,从流程管理、评估体系、服务理念等方面均按照国际标准,并形成了以患者为中心,多团队协作的医疗服务模式。


泰康模式的运营逻辑是使养老社区和康复医院需求互补,形成一个“保险+养老+康复”的消费闭环,让客户的消费资金始终留在泰康体系内。此外,通过康复的在健康管理、慢病管理上的介入,可以有助于降低其他健康险种的赔付率,这也是保险企业的优势之一。


案例2: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青杠老年护养中心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青杠老年护养中心是由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投资10亿兴建的五星级老年护养中心,是国家发改委批准的全国第一家医院下属的养老机构。


护养中心由普通护养区、临湖高级护养区、临湖高档疗养楼、学术交流中心、青杠医院等组成,分三期建设。集养生文化、康复理疗、医疗护理、休闲娱乐等功能为一体。


青杠护养中心依托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疗护理技术、先进的仪器设备和管理团队等资源优势,实现了医疗、护理、养老、康复的全程无缝连接,除了养老服务,入住的老年人还可以在中心享受到医疗、护理和康复的‘一站式’服务。康复治疗中心将国外先进的物理治疗、语言治疗、骨质疏松治疗、熏蒸治疗、运动治疗等与中国传统的针灸、火罐、按摩、磁疗等相结合,为老人提供个性化的功能训练、康复理疗。


案例3:康乃馨国际老年生活示范城/长沙康乃馨老年病医院


长沙康乃馨养老社区成立于 2010 年 12 月,位于长沙市望城区,占地面积 350 亩,拥有5000 余张床位,是湖南首家集“医疗 + 养老 +地产”于一体的综合性高端养老生活社区,由湖南康乃馨养老产业投资置业有限公司投资创办。康乃馨养老社区分为三个部分:康乃馨年呵护中心,重点收住半自理、不能自理以及老年痴呆症老人,同时也接收生活完全能自理老人;康乃馨老年病医院,重点收住高护理级别老人,配备中央供氧、中央热水、中央空调等设施,为老人的生活环境提供舒适的保障;康乃馨养生公寓,依托医院,专为生活能够自理老人而设,为满足老人不同的兴趣爱好,配设了独立单人间、独立双人间和独立三人间不同的床位类型。


2012年,传承“百年湘雅”品牌的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与湖南康乃馨养老社区综合运营有限公司正式签订合作协议。湘雅三医院与湖南康乃馨养老社区综合运营有限公司主办的长沙康乃馨老年病医院将共同成立医院管理委员会,湘雅三医院派出经营管理团队和医疗专家进驻康乃馨,将该院打造成国内一流的、以老年保健与老年病治疗为特色的综合医院,同时医院还为康乃馨养老社区的老人提供高品质、专业化的医疗服务,医院将成为康乃馨布局全国养老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康复机构的类型对比


养老机构想要提供康复服务,首先要明确,我是提供“准”康复服务,还是提供专业的康复医疗服务。如果是提供康复医疗服务,则需在机构类型中做一定的取舍。


根据康复机构的相关标准,机构类型主要包括三级康复医院、二级康复医院、康复中心和综合医院康复科等几种类型。






(一)影响养老机构开设康复服务的六大要素


根据各级各类康复机构的标准,养老机构开展康复服务,一般要考虑以下几点因素:


1、场地因素。根据《康复医院建设标准》、《综合医院康复科建设标准》和《康复中心建设标准的要求》,在不设置康复床位病房的前提下,至少要保证500㎡以上的面积(大约能开展1-3项康复服务),有一定的品质需求或拟开设康复项目较多的,大约需要1000-1500㎡的面积。如需开设病房,按最低标准20张床计算,约需要1000㎡的建筑面积。 


2、人员因素。从国家标准来看,综合医院康复科对人员配置要求最高,其次为三级康复医院和二级康复医院,康复中心要求相对灵活,在当前康复人才缺乏,康复人力成本较高的情况下,养老机构参照康复中心的标准建设康复服务部门(机构)是一个比较适宜的选择。



在养老机构开展康复服务的投入中,除了前期的场地和设备等一次性投入外,最大的成本就属人力成本了。本报告基于和君健康养老事业部的数据采集和当前行业薪酬水平,对照康复中心的标准,以50张床为假设,对康复服务的人力成本进行预估。


按照50张床位的设置,每年的人力成本约在293-573万元,考虑到加上药事、检验等其他辅助人员和具有高级职称的外部专家的费用,综合估计每年的人力成本约在350-700万元。


在实践中,由于老年慢病康复需要大量的作业治疗,养老机构可以将护理员培养成为能够协助康复治疗师进行辅助操作的助手,达到降低人力成本的目的。



3、学科因素。养老机构开设什么康复服务,是机构运营方不可回避的核心问题。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养老服务与康复服务的衔接,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康复服务的收益。前期的服务内容一定要聚焦,保证在一两项服务的技术上做精做深,拒绝大而广。


随着政府和社会对康复服务的重视,2010年以来,累计共有29项康复项目纳入医保。



《关于将部分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范围的通知》(卫农卫发〔2010〕80号)



 关于新增部分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障支付范围的通知(人社部发〔2016〕23号)


4、运营因素。运营因素包括入住老人对康复服务的付费意愿(医保政策的应用)、客流导入(外部转诊和内部导流)和内部管理等。第一,随着政府和社会对康复服务的重视,目前共有29项康复项目纳入医保,加上其他中医针灸推拿、物理理疗等项目,医保对康复服务的支付支持愈发明显,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客户的付费能力。第二,值得一提的是,民政部等部门发布的《关于在脱贫攻坚中做好贫困重度残疾人照护服务工作的通知》中提出,要“充分利用敬老院、幸福院、养老院、乡镇卫生院、托养机构等,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为有长期照护需求和意愿的贫困重度残疾人提供集中照护服务”。养老助残一体化的服务模式将带来更多的市场空间。第三,康复机构的运营要比养老机构的运营更加复杂,开业前许可审批需要的资质和条件更加刚性,开业后的医疗质量控制、医院感染监控、医保总体控费、医疗差错防范和医疗意外处置等环节,对专业化分工协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设备因素。设备因素是基于场地空间和学科选择而确定的。按照《康复医疗中心基本标准(试行)》的要求,设备配置包括两部分。一是参照一级综合医院配备基本设备;二是专科设备,根据康复医疗服务的专业设置配备。


6、资源支持因素。养老机构中的康复服务,在满足入住老人和其他潜在客群的康复需求基础上,同时也是作为一个医疗平台联结机构内外。这就需要运营方拥有强大的支持资源,包括医疗专家资源、医疗急救资源、人才培训资源等,形成合力为康复服务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