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和君咨询咨询师 阚骜然


6月17日,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宣布其团队攻克青蒿素抗药性难题,沪深两市的医药板块也因为这个重大利好,强势上涨。但在屠呦呦团队给中国医药研发创新注入一针强心剂的背后,是整个中国医药企业面临着由销售驱动向研发驱动转变的巨大压力:


销售费用过高而研发投入不足一直是国内医药行业的通病。今年6月4号,财政部决定对医药行业会计信息质量开展检查工作,共涉及77家药企。销售费用畸高这一医药行业的雷区再次充分暴露在世人面前。以销售费用最高的上海医药为例,2018年公司销售费用为110.58亿元,占营业收入的6.96%。而同期公司的研发费用仅有10.61亿元,仅占营业收入的0.67%。对比国际成熟药企,以国际巨头礼来为例,依托于最近推出的偏头痛治疗药以及其他有望在2019年批准上市的药物,礼来公司今年预计收入约251美元,公司在营销费用和研发费用的投入预计基本持平,分别是64亿美元和60亿美元。


中国药企有销售驱动转向研发驱动刻不容缓:当前中国制药企业绝大部分以仿制为基础,虽建立较为完整的研发体系,但是各个医药企业的自主研发水平依旧不高,其主要原因是自主研发成本高昂风险巨大。自上世纪 70 年代至今,单个新药研发费用从 1.79 亿美元增加到现在约26亿美元。自主研发虽然能使医药企业的利润最大化,但同时伴随着巨大的研发风险。医药的自主研发就像是举着一个随时会熄灭的火把去探索一条未必有出口的迷宫一样,使得绝大多数中国药企对于自主创新研发望而却步,顾虑重重。


在“健康中国2030”的背景下,医药研发作为国家重点扶持的产业,吸引了大规模的社会资金。中国的医药企业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和社会潜在资本的支持,研发资金已经不是主要问题。能否居安思维,鼓足勇气,果断地改变现有的发展模式,让企业由销售驱动转向研发驱动才是当下看似繁荣的中国药企面对的真正难题。营销本身并不能给企业和社会创造真正的价值。鼓起壮士断腕的勇气,下决心增大自主研发投入,从零开始培养自己的研发团队,走出无意义的营销泥潭,才能找到属于中国药企真正的价值草原,让在中国迈进世界制药强国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