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总机:010-8410-8866
业务咨询:​400-093-2688
数字社会距离警察社会只隔两堵高墙
来源:大数据栋察 | 作者:赵国栋 发改委数字经济新型基础设施研究课题组牵头人、和君数字化转型顾问 | 发布时间: 2021-05-01 | 1620 次浏览 | 分享到:

事实上,我们已经有数字社会的雏形。就是疫情期间无所不在的健康码。


为了控制疫情,一旦需要,就要清楚的知道几个核心问题:你是谁?你在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甚至是在干什么?换句话说,就是人们的日常行为,被精确的记录、追踪并可以追责。


如果把健康码进一步扩大应用范围,甚至常态化。我们也就进入了数字社会的大门。只是大家恐怕不会这么认为。如果没有疫情,大家大概率觉得警察社会更贴切。


警察社会与数字社会,之间隔着的就是数字伦理和数字文化的高墙。换句话说,如果没有数据伦理的共识,如果形不成社会意义上的数字文化,人们可能就会像生活在摄像头下面一样恐惧。


数据伦理涉及到社会基本的良序公德。在现实社会中,几乎不会存在类似火车悖论的道德选择。在铁路的岔道处,两个铁路上都有人,一边5个,一边1个。高速的火车几乎无法停下来。如果你是那个司机,该如何选择?


但是在数字社会中,这样的问题,比比皆是。譬如设计自动驾驶程序的工程师,就不得不面对这样的选择。自动驾驶的车辆,必须得到一个指令,而这样的指令,谁有权利做呢?因为一旦做出的选择,所有的自动驾驶车辆都会按照同样的指令,迅速就会扩大成为社会问题。人类司机的选择,无论怎么选,都是个人行为。


如果每个人都被高度的数字化,标签化,这对于商业公司而言,自然是皆大欢喜的好事情。提供所谓的精准服务、差异化服务,当全社会如此的时候,事实上就固化了阶层分化,甚至加剧了阶层的分化。譬如现在出现的大数据杀熟,就是一例。根据算法推荐的“信息茧房”,事实上更是加剧了人群之间的隔膜。


美国社会已经上演了精彩的一幕。就是支持特朗普的人,聚集在相同的网站,这些人通过社交网络,彼此加强了原本固化的认知,在认识狭窄、偏执的道路上蒙眼狂奔。问题在于,这不是一个人,而是被社交网络、过滤算法、雷同的信息流,高度团结在一起的”社会“。这么演变下去,就是民粹,进而形成冒险的”独裁“政府。


所以,没有数据伦理的约束,数字社会带给我们不一定是美好。个人的数据,不仅仅是个人的隐私,而是必须从数据伦理的高度,得到必须的保护,这是数据伦理的基石。必须遵从的数字伦理,形成一系列的行为准则,数字文化也就具备了雏形。


个人数据采集、归类、应用,是涉及到数字伦理的大问题。企业数据、公共数据的采集应用,则涉及到国家数字主权的大问题。在此过程中,形成的基本行为规则,构成数字文化的基础。


数字治理就是要在数字伦理建构和数字市场发展之间取得平衡。数字监管水平的落后,是当下数字伦理建设滞后和数字市场发展失序的主要问题。


数字社会的理论探索,极具现实意义,帮助我们清晰的辨析数字市场、数字经济、数字伦理、数字文化、数字安全、数字治理的一些根本性的问题。


换句话说,有利于数字经济发展一些技术和方法,放到社会这个更大范围来思考,恐怕就会得出一些不同结论。

热门文章推荐
更多 >>
联系我们

扫一扫

关注我们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86号院E区213栋

邮编:100101

联系电话:010-84108866(总机)

业务咨询:400-093-2688(免话费直拨)